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6部分

夏十二年春再次調往晉陽,張遼則領兵前往晉陽,趙雲留守幽州,郭嘉則和周瑜一道回到襄陽,徐庶、孫堅、文聘等長久征戰在外的大將也終於返回襄陽。

偌大的信都城只留下劉協、賈詡和諸葛瑾等人,而襄陽理工學府、長江學府、襄陽學府和中央太學府也接到聖諭,各自派遣最好的建築博士和兩百多名精英學者前往信都,羅馬的兩名建築學者也一同隨行,他們到了信都,才知道是要在薊縣建設一座大漢最宏偉的城池——天京城。

天京城的建築理念中吸納了羅馬城的思路,城市化非常高。大漢在連續進行襄陽、金陵、長安、洛陽、濟南等大城市後,對駕馭這種大城市的建設能力也逐步提升。

天京城和金陵城的設計格局非常接近,設立縱橫八條大道,在城區佈置上和襄陽相似,設立城東為工商業區,城南為居民區,城西為學院區和文化居旅區。城北為軍事區,和襄陽不同的就是居民區和學院區,實際上襄陽也在進行這種調整,因為這樣設計後,城市東南方向就會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整個居民區也進一步細化,不再完全侷限城南,城市各大主要街道都設立了四到八個坊。但更集中的還是城南區。

在天京城外設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邊城和東南狴、西南犴、西北狻、東北獬四角城,四大邊城的規模都相當於現在薊縣城。角城規模較小,但城防更堅固。

天京城的規模非常宏大,建設規劃為主城耗時十年,四大邊城和四角城在主城完成後再次擴建。

天京城分中心城和外城兩個部分,外城又分為邊城、角城兩個部分。中心城東西長寬各三十里,和早期的金陵城相當,城牆高六丈六,底寬十六步,是大漢帝國有史最堅固的城牆。

對於中心城的城牆設計選用二十多份設計稿進行對比,最終選擇了夾層橫滑鐵門設計、外牆大理石垂直拋光設計、整體城牆階梯設計,後牆高階設計等二十多項嶄新的設計思路。

整個城牆正面呈垂直,北面呈階梯形,這樣可以使參與城牆守衛計程車兵由十萬人增加到四十萬人,並且在階梯上可以站立三十萬弓箭手。聽從尉官指揮用齊射壓制敵人,在城門處有夾層,設有鐵門,這種鐵門不是豎向懸掛式,也不是折門開啟式,而是採取橫向移動式,鐵門下有鐵軌和滾筒增加靈活性,可以隨時拉出來擋在正門前,也可以推回去,開啟城門。

在城牆背面的階梯上修築了石制平臺,每個平臺高六丈九,平臺頂面長寬各兩丈六尺,可以停放四輛轉輪投石車或者十輛神鳶車(全名叫神鳶鐵弩車,是床弩的強化版)。

邊城和角城完成之後,將在邊城和角城之間修築外城牆,外城牆東西長寬各六十六里,天京城的內城牆與外城牆距離為十八里。在四大邊城建設好之後,四角城中心離主城中心相距四十六點六七里。

在天京城中心城完成之後,整體的規模將超越羅馬城,成為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比隋朝的長安城略大六平方公里,比盛唐時代的長安城小十二平方公里。

此時的南京城已經實現了對老建業城的更新設立,並開拓了城南,城北,整個建築面積早已超過盛唐時代的長安城,雖然就繁華程度而言,還不如長安,但城市面積和人口已經接近盛唐的長安城,毫無疑問是大漢第一城,天京城並沒有打算立刻超過南京城,這也是整個朝廷,尤其是劉協理性的地方。

為了給天京城增加發展的空間,特別融入邊城和角城這樣的衛星城概念,在它們之間包圍的大量土地,融入了城市綠化概念,相當於天京城的郊外,隨著天京城的發展,這種郊外也可以起到城市外延空間的發展,八個衛星城也擁有發展空間。中心城大規模的採用石材,外城和邊城、角城則選擇青磚。

在邊城、角城完善之後,外城牆修築成型,大天京城的規模可以裝下四個羅馬城,理論上可容納居民三百萬,但這就是理論資料,實際包含外城的天京城土地面積相當於一個大縣的規模,城市部分還只是天京城中心城,只是外城的設定既起到保衛天京城的作用,也為天京城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機會,不會讓天京城在歷史程序中慢慢落伍。

天京城中心城內部採納了大量的新設計理念,集中體現了羅馬和東方建築最高的理論,但羅馬學者提出的羅馬出錢建設教堂的建議被劉協直接否認掉,相反採用中央道學院的建議,結合羅馬學者的建議,在天京城中央設立炎黃廣場,中心樹立炎帝和黃帝雕像,在雕像的設計上定位於羅馬式的寫實風格。貼近百姓視角,更直觀的告訴大漢百姓各族百姓的始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