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蒼天,夜空裡星光流溢,將信都城籠罩在一片飄渺光輝之中。
烏雲掠過月牙尖端,留下一地水銀色的潔白光芒,似乎水一般洗滌劉協腳下那片大地。
劉協將臂膀伸開,彷彿懷中裝載中整個大漢帝國,也許這一擁之下,可以包圍住三千四百萬百姓。
歲月如梭,劉協回想起自己剛到大漢的場景,那個時候董太后、靈帝、盧植等人都還在世,但一晃已經快三十年過去了,從當初那個三歲小孩到今天的三十餘歲的帝皇,一路走來既有艱澀,也有歡喜。
究竟該怎麼評價這段時間呢?劉協一時尋找不出合適的詞語,但心中隱約開始焦急,留給他的時間日見緊促,也許,從明天開始,他就要領著大漢正式進入一場大治之中。
留給後人一個龐大的帝國,不如留給後人一個穩定的帝國,讓他們在這個帝國的根基上繼續擴張。
對中華文明的調整也要更快的展開,無論如何要將道教的地位提高起來,讓道教為大漢人建立一套可以遵守模仿的社會公德。要將儒家的思想調整過來,去掉那些守舊僵硬的陰影之處,給後人留下一個有實際作用的富有人文精神的儒家;要將法家的思想正確引導向法制社會的追求,要將道家引向自然科學探索領域。
這些都是劉協首先決心去完成的。只有在這次調整才能讓中華文明達到一個非常璀璨的文明典範高度,並且當他達到自己的典範高度後,能夠在三家制衡論的引導下再一次蛻變,為下一次典範高度積累力量。
要讓大漢走向自然科學道路,走上軍事強國之路,使他永遠能夠在自己的領域範圍內確保文明的安全。
要把以道教為核心的新大漢文明推廣向整個亞洲,讓整個亞洲都進入道文化涵蓋之中。實現整個亞洲的和諧與穩定,只有這種和諧穩定的環境才能確保大漢文明可以順利,且沒有阻礙的前提下成長。
要將整個漠北民族馴化,必須對他們實現壓制,他們就是大漢文明健康成長的永遠的威脅。
要解決二元君主制中另一個隱含的問題,帝王的接班人能否長久保持其進取心,實際上這才是劉協擔心的問題,目前的政治、軍事和宗教體系都是自己能夠掌控的。但對於自己的子孫來說,想要和自己一樣能夠輕易掌控住就很困難了。或許就是根本無法掌控。
所以,劉協也非常的清楚,在大漢諸多事務中,自己的繼承者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任務,只要能夠將繼任者培養好,很多事情即使自己做不好,也可以讓他去做。
當然這些問題還需要自己一點點的解決,眼前最重要的是對天下文武群臣的封賞,劉協並不吝嗇那些封賞,問題是要平衡好這種封賞就比較頭疼了。
對於下層的尉官、偏將的封賜,統帥府已經統計完了,各州治略官員和商人需要封賜爵位的名單也由治略府統計上來,一共七百餘人要封為子爵,有兩千八百餘人封為男爵,一萬三千餘人要封為新爵,隨著這些人的爵位落實到位,全國大約有四十多個世族升為州族,三百多個世族將升為郡族。
各軍督將都面臨著子爵以上的封賜,時而少將等人都面臨著封公侯的情況。而徐庶等人則要升為二等公爵,孫、曹、荀、陳等家族也都將進入國族行列。
伴隨而來就是一年十億左右的爵位封賞,將進一步增加治略府的負擔,但確實不封不行。
劉協一直留在信都處理這些封賞,對於有功的將士,即使沒有資格封爵位的,也一律重賞,雖然相應增加了治略府的負擔,但有功就該賞。
除張頷封廣平公外,徐庶等人維持原有公爵,加以重金大賞,由於在此前諸人早已封公,到也沒有異議,十二少將除孫策、馬超等人要接承父親爵位外,其餘皆封賜為二等侯爵,陸遜、呂蒙則升為一等侯爵。
犒賞諸軍之後,劉協立刻下詔調魏延領部分鎮西軍精銳前往薊縣駐防,讓一屆上將前往大縣駐防,這一次調動讓孫堅等人隱約感覺到京都之爭已經告一段落了。
跟隨魏延調動之後,霍俊掌鎮西軍,並將鎮西軍降為長安駐防軍,閻行的定西軍改為鎮西軍,此舉雖然引發了魏延等人的不滿,但定西軍近年來戰功顯赫,也是無法抵抗之事,而且定番號四軍降為駐防軍的訊息也早就傳開,定西軍這樣的主力騎兵團自然不可能從主力軍中裁掉。
曹操的徵東軍正式調回興州,和孟建一起加強興州的管制;法正調往濟南擔任青州治略總督,但同時負責徐、青、兗三州中興事務。
周瑜稍做休息後,回到襄陽,給他的詔令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