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接管漠北驪州的管理工作。
治略府的華夏十六年賦稅審定會議在華夏十七三月召開。劉協領御府督政院官員列席參加。
大漢帝國華夏十六總賦稅為一百八十二億商稅和一億一千五百四十九萬石糧稅,比華夏十五年增長幅度超過三成,其中主要因素是泰州和安州地開發,預計隨著泰州的進一步開發。華夏十七年的總賦稅增長還將繼續提升兩成以上。
隨著南方糧食增產迅速,南北海運業發展迅速,大量南方糧食開始進入安泰港。以安泰港向北方各地運送。
南方從吳郡到濟南的水利運輸漕河疏通工程——濟杭運河已經完成,洛陽到南海郡之間的廣洛運河也開始考慮進行,天京城到安慶城的京慶道工程開始進行。
在全國的經濟發展平衡,必然需要一條漕運河道將黃河、長江和珠江聯絡在一起,只有這樣,中部經濟才能直接和大漢未來的經濟中心發生聯絡,廣洛運河就承擔這樣一個責任,她將把西京經濟區、荊州經濟區和廣州聯絡到一起,如果有火車這當然更好,可是沒有火車就只能依靠人工運河。
廣洛運河的規模是和西寧道工程相比的工程。為了完成這個工程,帝國僅僅依靠每年的賦稅是不可能的,雖然帝國擁有三百萬的傭工。但還是需要大量的財富,劉協為了確保帝國經濟建設不影響帝國的穩定,一直拖延廣洛運河的建設。
實際上在襄陽為京都的時代,襄洛運河就已經完成,襄陽和長沙之間有天然的水運渠道。問題就集中在長沙和南海郡之間,這是一條直接進入大海的運河,涉及到六十二河的改道和匯聚。
工程的浩大是顯然易見的,所需要的人工並不成問題,但要完全開挖還需要大量的財富。劉協把這一目標和西寧道工程聯合在一起,要想不影響帝國的命運建設這兩條河道必須要大量的戰爭賠款,目前能夠支付這麼大的賠款專案的只有安息和貴霜帝國,為了大漢帝國的未來,也只有犧牲他們的帝國命運了。
這兩年的安定下,大漢帝國的財政開始明顯有較多盈餘,為繼續向中亞和漠北發展打下了根基,同時也為大漢帝國實行國子政策提供了保障,劉協準備在華夏十七年開始實行國子政策。
正如以前所推敲的一樣,大漢帝國在境內穩定和經濟轉好之後,各地的出生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預計三十年後,大漢帝國的人口便可以恢復東漢末年的水平。
要想長久保持帝國的穩定,首先有四個條件,一是帝國的發展過程,人口能夠被穩定控制住;二是帝國的發展過程中,朝廷官僚階級不發生大規模的腐敗,三是帝國經濟的平衡發展,四是周邊不存在強大的敵人威脅文明的發展和延續。
漠北要塞城堡工程和道教的推廣是為了確保漠北的安定,不使漠北民族擁有過於利害的攻擊性;廣洛運河、西寧道和未來的全國道路計劃,這些都是為了確保經濟的平衡發展;中央治略府獨立設定,監督、審判權力剝奪和大規模的道教宗教教育是為了防止大規模的腐敗發生。
而國子策則是一個綜合帝國政策,它基礎作用是為了確保人口的擴張不引發帝國經濟崩潰,同時承擔民族道德教育和國民素質提高的作用,承擔著大漢子民開拓選方的作用,承擔帝國不斷確保軍事力量的作用,承擔著道教信仰推廣的作用,承擔弱化其他民族仇恨漢族,同化所有民族實現融合的作用,這將是帝國延續千年的根本之策。
華夏十七年四月,劉協正式下詔各州設立道臺,負責基礎醫療、基礎教育、救濟扶貧和宣講道義。首先在荊州、揚州、蜀州、青州、豫州、粱州、徐州和驪州八個州實行國子政策。
所謂國子政策,即在大漢皇庭下設宣道院進行全民教育,每家每戶子女在十二歲之後必須進入大漢帝國各道殿寄宿學習,十八歲之後將有一次重要的選擇,將決定子女是留在國內還是跟隨國家政策成為國子,接受帝國國子監機構的管轄。
這一次選擇主要子女、父母和道教協調完成。成為國子的子女將由帝國負責撫養,根據才能和志願以及綜合成績分配其走向各個專業或者軍隊,或者成為普通和農戶,或者成為專業工匠。
非國子的子女教育和撫養由帝國子民自己負責。道教將根據非國子成績和特徵,部分優秀者將進入帝國預備軍和郡學,其餘普通的男子將進入帝國駐防軍服役。在駐防軍中,他們還有一次機遇,將有一成左右送入預備軍。
富裕家庭可以在子女十八歲之後繳納高昂的免役稅和學費進入郡學繼續學習。
各商社在帝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