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自己問自己,在自己死後,大漢帝國還能維持這種吞噬主義嗎,忽然間,他決定把一個希望交付給四子劉梓——也許他是所有皇子中最富有攻擊性的,也是最好戰也最能征戰的。
想到這裡,劉協向天京城發了兩份急報,一是調劉梓前來西金城,同時太學府抽調三位頂級博學院士前來任教;二是發給北海艦隊,讓他們組建好遠航艦隊之後,以瀛州為基地,沿著大陸線持續向東和向北探險。
劉協靜靜仰望著西域的天空,雖然隔了千萬里路,但這天還是那份天,茫茫星空依舊和往日看到的一樣璀璨。
對於一個帝國而言,對外的征戰必須要有它內在的動力,而不是簡單的依靠個人的意志力,大漢帝國在經歷之前三十年的改造後,已經擁有了向外膨脹的動力和基本政策,劉協相信即使自己離開這個帝國,帝國前進的鐵輪已經無法阻擋。
大漢帝國推行的吞噬主義是擁有龐大帝國人口基礎的民族開拓生存空間的基礎,它更加殘酷,歷史上唯一相似的就是俄羅斯的向東開拓。最終建立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大漢帝國卻是沿著海洋,依靠海洋的開拓,也許最終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大漢帝國。但卻可以形成一個同文明基礎的環太平洋帝國同盟組織,只有這個組織的存在,才可以確保整個中華文明的壯麗發展和延續。
華夏十九年四月初。皇甫顏和鄧艾領兵向金山進軍,橫跨過阿爾泰山脈,將所有駐紮當地的小部落劃歸大漢帝國統管,並將阿爾泰山脈北部區域的牧地暫時劃給南驪族,各歸順的小部落也悉數進入南驪部族中。
四月底,大漢帝國終於正式起兵向西推進,皇甫顏、閻行、鄧艾三人領前軍五萬餘精銳遊騎兵快速前插,劉協親自統領三十萬大軍在後,二十萬烏孫牧民驅趕了五萬的備用戰馬和十餘萬各種羊牛隨軍出征。
圖蘭平原又被稱為圖蘭低地,在非常早的時期。曾經被古地中海所淹沒,今天的裡海和鹹海都是這場淹沒所殘留的遺蹟,由於位於歐亞大陸中心。氣候乾燥少雨,僅僅是一個夏秋兩季的牧場,也適合黍和苜蓿的種植,到了冬季就會有漫無邊際的嚴冬,所以劉協很清楚。必須在冬天到來之前獲得足夠的補給。
大軍過處,大宛、烏城、康居、伊列、米、石等小國紛紛歸順,擺脫和安息帝國的歸屬關係,轉而投降大漢帝國,成為大漢的附屬國。劉協對這種附屬國關係非常沒有感覺,甚至是厭惡,立刻給他們每個小國都下達了補給需求,讓他們提供大軍西征所需要的物資。
這些小國中以大宛最大,且與大漢關係最為不錯,尤其這些年一直偷偷瞞著安息帝國向大漢帝國提供最優良的大宛馬,知道大漢帝國欲出征安息帝國,大宛王親自領兩萬部族隨徵。
劉協經過仔細思考後,決心將整個裡海向東的圖蘭平原規劃為宛州,考慮到和大漢的聯絡,在錫爾河設定休頓城(今塔什干附近),將整個興都庫什山脈以北的區域都劃歸大漢疆域,私下底卻和劉巍說道:“圖蘭平原這裡非富足之地,大漢得之亦無用,且征戰連連,空耗國力,日後不可過多幹預,只需派遣學者指導生產,讓他們自己治理。”
劉巍在圖蘭平原停留時日也不少了,對這裡的環境看在眼裡,確實非適宜安居之地,若非為了征伐安息帝國,倒也無需花費力氣。
由於再向前便是貴霜帝國,劉協暫時還不想和他們交戰,親書信函發於貴霜帝王迦膩色迦三世,宣告大漢帝國征伐安息帝國是為了懲罰安息帝國攻打伊犁草原和蘇格拉底城,希望貴霜帝國不要介入戰爭,並進一步提出和貴霜帝國結為友好之邦的懇請。
迦膩色迦三世得信之後大喜,他知道大漢帝國如今實力非凡,已經擴張到波斯灣海域,能夠和這樣的帝國結為同盟,對日漸衰落地貴霜帝國而言,無疑是最好的事情,且貴霜和安息帝國之間也是結仇頗深,正有意征伐,乃回信原與大漢帝國一同征伐安息帝國,條件是波斯高原歸屬貴霜帝國。
劉協對此倒是很感到意外,召集眾幕僚例會商議此事,龐統道:“若是貴霜帝國同時出兵,安息帝國恐怕會就此滅亡。”
劉協問道:“那諸位以為是直接讓他滅亡好呢,還是先削弱好呢?”
荀攸道:“以削弱為上,此戰取得是財,而非地,若地歸大漢,則疆域過遠,管理不利,恐反被貴霜藉機奪下,不如留他們兩虎在此相爭,大漢帝國可乘機漁利。”
劉協道:“如此再好不過!”當即回覆迦膩色迦三世,宣告此乃大漢帝國和安息帝國之間的事,且大漢帝國並無得安息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