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3部分

蹋 �

又與荀攸、張頜道:“公達擔任兵課之師,嵩義擔任騎射武學之師!”

荀攸三人各自大喜過望,一喜的是各自能夠任劉巍的皇子傅。若劉巍真能及帝位,對自己也是喜事,二喜的是管籌、組織、商、財經四學是治理國家之道。也是皇上自己開創的,若論精通者,整個大漢無人可及皇上,皇上親自任教劉巍,說明對劉巍地重視和期望已經遠超過其他皇子。

交待完這些。劉協繼續進入話題,仔細和諸人商討具體的戰術事宜,將軍機院蒐集到的各種關於安息帝國軍事方面的資訊進行推敲,查詢安息帝國軍隊和城防上的弱點,對於大漢行軍路線和補給情況也進行一輪細密的推敲。

劉巍在得到劉協的讚賞之後。信心倍增,屢屢發言參與到這些討論中,雖然愈說愈發顯得他對於兵法之道的瞭解過於書本化,但一個晚上討論下來,劉巍也是獲益匪淺,凡他說錯之時,劉協也會刻意停頓下來,讓荀攸、龐統等人慢慢對他進行引導,逐步將劉巍腦海中的書本化和理論化的兵法之道與實際軍道進行糅合,讓他一點點了解出軍征戰地實際情況。

整個關於出軍細節的討論中,劉協也經常故意放緩節奏,讓劉巍和皇甫顏、鄧艾兩位年輕帥才先一一發言,對他們不足之處進行調整,荀攸、龐統、馬騰、閻行和張頜五人也清楚劉協有意藉著這支大征戰,完成對大漢帝國軍隊第三批大帥的培養工作,使他們能夠獨立領軍征戰,也儘量少發言,讓這些年輕人發言,只是在他們因為經驗不足犯錯誤的時候出言調整。

在皇甫嵩、盧植這第一代帝國大帥離開帝國的舞臺,徐庶、荀攸、周瑜這第二代達到自己人生的巔峰,龐德、魯肅等二代半開始獲得更多機遇之後,呂蒙、陸遜、皇甫顏這第三代大帥和鄧艾、淩統、王基這三代半大帥的培養也逐漸開始加重,以姜維、文斬(文聘次子)、陳寡等百餘名子弟中抽調第四代的培養人才地任務也開始由戲志才接手。

大漢帝國的軍隊就是一個不斷能夠造血的機器,它總能在上一代沒有老的時候,下一代已經能夠實現正常接班的任務,而再後面一代已經浮現水面,開始獲得更多地培養機會和機遇,這是一個帝國不斷成長的根本,這些前赴後繼的大將軍就是帝國的血液和靈魂,他們延續著帝國的輝煌。

國,不能求力竭,亦勿能力乏。

劉協非常清楚這種承繼的重要性,並將這種承繼人的培養視作帝國的根本,無論是皇帝繼承者的培養,還是軍府九位大將軍接任者的培養,還是三治略公、御府還是其他各個機構的繼任者的培養,這些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必須要在帝國內培養扶持年輕接任者的風氣,雖然這會使得很多家族和一些利益集團持續維護住自己的利益,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這種比人才匱乏要好的多,回想三國後期,那些人才匱乏導致的局面,回想五胡亂華之時,泱泱大國竟然沒有一個堪稱優秀的將軍能夠抵擋,這無疑是帝國的失敗。

僅僅將五胡亂華的責任歸到三國徵亂和自然經濟也是不全面,晉朝從司馬懿開始延續的那種任人唯親,導致中華大國竟然沒有培養出一個有能力的大將軍,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魏朝的失敗中,人們僅僅去考慮司馬懿的個人能力和司馬昭的個人品德問題,可是卻沒有考慮過,這種改朝換代又何嘗不是曹氏集團使用任人唯親政策的必然結果呢?

歷史很奇妙,功者,過莫大焉;過者,功莫大焉。

劉協有時候也在思考,自己如此功績的背後,是否也隱藏著一個非常大的惡果和悲劇呢,是否後人在回想起這段歷史,會說自己在銳意改革大漢的背後,也釀造著一個更大的歷史和民族的悲劇呢?

西班牙、葡萄牙、英國都曾經走向一個世界帝國,但它們最終還是失敗了,失敗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社會的進步和其他民族的獨立精神,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他們本身的基礎無法實現本民族的大規模膨脹擴張,是他們的文明缺乏一種厚重,厚重到可以影響整個世界的程度。

那麼大漢帝國呢?

第十卷 四海征伐 第二十六章 吞噬主義

大漢帝國在擴張之後是否會和西班牙、葡萄牙、英國那樣最終崩潰,為他國而取代呢?

這是一個連劉協都無法回答的問題,但有一個答案可以首先肯定下來,中華文明有足夠的厚度去影響整個世界,也可以實現大規模的膨脹擴張。

大漢帝國所走的道路,遠遠不同於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那種殖民主義,而是一個更洶湧的吞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