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部分

善於總結教訓,是讀書人的特長。湘軍堅持用書生帶兵,就有這方面的考慮。

曾國藩和他手下的書生們,不但考察湘軍的失敗,也考察清軍和太平軍的失敗。從1851年開始,他們就啟動了這種思維。最初的教訓,是清軍在戰場上的節節失利。曾國藩的戰略思想,便是起源於對清軍一敗塗地的反思。他提出淘汰腐兵、建立新軍,以強大的水師控制江河湖泊的水路,爭奪武昌作為東征的根本,都是為了扭轉清軍在戰略上的頹勢。

曾國藩也善於從失敗的教訓中創立湘軍的戰術。從各種兵器的合理使用,到水上作戰的各種技法,這位湘軍的大帥,都會在打了敗仗後做無微不至的考求。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1854年,咸豐四年(19)

曾國藩說,明白人有兩種,一種叫高明,一種叫精明。高明,是站得高,看得遠,所以明白全域性。精明,是用尺子去量,用秤去稱,所以有精確的知識。曾國藩本人,可以說是高明和精明兼而有之,在戰略和戰術上都有建樹。

曾國藩從來不以知曉軍事而自居。也就是說,他沒有悉心鑽研古代的兵法。然而,正因為這樣,他才沒有成見,才不會照搬教條,而是腳踏實地,摸著石頭過河,進行實事求是的考察和思索。

曾國藩放手讓部屬去打仗,勝了敗了,對他都是有益的。靖港和城陵磯的兩次失敗,換來了一個寶貴的教訓。他發現了水師行軍作戰必須遵循的規律:逆風逆流,最有利於水師攻戰;其次則是順流逆風;順風順水則是大忌。

實戰結果把道理擺在眼前,曾國藩恍然大悟。順風順水,戰船前進固然疾馳如飛,但是有進無退,路線單一,稍有挫失,就陷入太平軍重圍,船炮發揮不出威力,兵力更形單弱,必致潰敗。逆流逆風,則前進稍慢,但是方向、節奏和陣形的主動權,都可由自己把握,船炮的威力也能充分發揮。要退軍的話,則變為順風順水,特製的戰船跑得快,太平軍改裝的商船肯定追不上。

這樣的摸索和總結,曾國藩還在實戰中不斷地進行。成稿於1855年的《水師得勝歌》和成稿於1856年的《陸師得勝歌》,都是曾國藩戰爭經驗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得,也可比較集中地見於後人蔡鍔所輯錄的《曾胡治兵語錄》。

68

太平軍北撤以後,在長江流入湖北的入口,集結了大量兵力,防守得十分頑強。

曾國藩召集水陸各路將領,命令水師攻打武昌以南的金口,又令塔齊布和羅澤南率領陸師攻克崇陽和通城,然後趕赴金口,與水師會合,再商議攻打武昌的計劃。

湘軍中路的陸師為了向武昌推進,從臨湘進兵,在湖北境內打了幾場惡戰。

8月15日,塔齊布所部深入湖北境內。諸殿元等人率領辰州、新化和寶慶的勇丁,遭到太平軍伏擊,湘軍潰敗,諸殿元和劉國慶陣亡。

辰州的苗族人諸殿元是一名武藝高強的將領,性格沉毅,喜愛研讀兵法,足智多謀,對苗族武功有很深的研究。他從前與清廷作對,在1836年武岡龍華會揭竿起義時,他號稱衛王。清廷派出部隊攻打龍華會,諸殿元率領一百多名弟子增援。他翻山越嶺,飛塹越牆,矯捷如猿猴飛鳥。他的部隊都使用藤牌和竹劍,身披穿山鱗甲,號稱“穿山軍”。在武岡戰役中,他出奇兵制勝,穿山軍名聲大振。後來他被清廷招撫。在加入湘軍時,他當到了清軍的六品千總。

諸殿元等人陣亡時,塔齊布在後面督陣,身邊只帶著幾十名軍士,不肯撤退。楊名聲帶領宜章勇丁前往增援,命令各營回到前線,於是潰散的勇丁們掉轉頭來,與太平軍廝殺,部隊才得以保全。

塔齊布率部追擊太平軍,直到幾里之外,斬殺幾十人,湘軍傷亡人數也為幾十人。

長沙人彭三元率領寶慶勇丁,沿岸截擊,斬殺一名太平軍首領,俘獲四十多名太平軍。

8月25日,湘軍水師得知太平軍將要北撤,楊載福等人便出兵攔截太平軍的船隻。太平軍都乘小船順水而逃,湘軍將繳獲的拖罟船鑿沉,沉沒在江水中。

8月27日,河南人李孟群率領水師,從擂鼓臺順荊河窮追二百里,將太平軍在兩岸的炮臺全部掃平,搜尋螺山、倒口和六溪口,進入黃蓋湖。太平軍將領韋俊率領餘部撤回武昌。

曾國藩的指揮船駛出省界,推進到湖北螺山。官文派魁玉和楊昌泗前來迎接。湘軍水師南返時,攻克嘉魚和蒲圻,與湖北清軍會師。

湘軍水師進抵嘉魚後,蕭捷三因功復職,授永綏協守備。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