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參 居郡縣,處榛林之間,不便水土,疾疫死傷,情見事露,則 百姓意沮。四方聞之,有輕侮之意,屈丐、蠕蛾必提挈而 來,雲中、平城則有危殆之慮,阻隔恆代千里之險,雖欲 救援,赴之甚難,如此則聲實倶損矣。〃

又記泰常元年崔浩議劉裕假道伐姚秦事有云:

〃假令國家棄恆山以南,裕必不能發吳、越之兵,與 官軍爭守河北也。〃

可知崔浩深曉當時南北兩方的情勢,他為鮮卑劃策, 可謂不遺餘力。同傳尚雲…

〃會聞劉裕死,太宗欲取洛陽、虎牢、滑臺。浩曰:'陸 下不以劉裕欲起,納其使貢,裕亦敬事陛下。不幸今死, 乘喪伐之,雖得之不令。今國家亦未能一舉而定江南,宜 遣人弔祭,存其孤弱。裕新死,黨與未離,兵臨其境,必相 率拒戰,功不可必。不如緩之,待其惡稔。如其強臣爭權, 變難必起,然後命將揚威,可不勞士卒,而收淮北之 地。,,,

論者以此證《宋書,柳元景傳》,謂崔浩心擔南朝,實

則此正表明崔浩善於為鮮卑出謀。須知鮮卑當武力 雖強,而中國北部漢族及其他胡族的人數遠遠超過鮮 卑,故境內未能統一,且西北方柔然及其他胡族部落 勢力強盛,成為北魏的邊患,崔浩說〃今國家亦未能一 舉而定江南〃,是符合實際情勢的。崔浩提出命將揚威 收淮北之地,是建議節級徐進。此正是為北魏計的萬 全之策。

《資治通鑑》一二六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二月魏 主赦盧度世條記盧度世〃坐崔浩事亡命,匿高陽鄭羆 家。……〃系據《魏書》四七《盧度世傳》之言…

〃度世後以崔浩事棄官逃於高陽鄭羆家。世祖臨江, 劉義隆使其厫中將軍黃延年朝貢。世祖問延年曰:'范陽 盧度世坐與崔浩親通,逃命江表,應已至彼。'延年對曰; '都下無聞,當必不至。'世祖詔東宮赦度世宗族逃亡及 箱沒者,度世乃至赴京。〃

《通鑑,考異》雲:

〃《宋書,柳元景傳》與魏(收所紀)事不同,今從《後

魏書》。,'

《考異》所謂不同,指《宋書,柳元景傳》所說,〃浩密有

異圖,光世要河北義士與浩應接,謀洩被誅;河東大姓

坐連夷滅者甚眾〃,與《魏書,盧度世傳》所記盧度世

〃坐與崔浩親通〃,〃棄官逃於高陽鄭羆家〃不同。《盧度

世傳》沒有提及崔浩密有異圖的事,《柳元景傳》所記

為柳光世之言。其言不過虛張夷夏之見,以自託於南

朝而已,本不足為據。《通鑑》記盧度世避禍從《魏書》,

而不書《宋書》所謂〃浩密有異圖〃等言,是一個卓識。

華夷問題是有的,崔浩之死,即使有華夷之異的

原因存在,但可以肯定並非主要原因。至少在崔浩方 面,並未將華夷之異,存於胸臆。

宗教方面的原因,是不是能夠成立呢? 在宗教方面,人們談論較多的是太子拓跋晃與崔 浩在佛教問題上的矛盾。論者多據《魏書》一一四《釋 老志》所云太武帝拓跋燾西征蓋吳至長安,因從官見 長安沙門便室大有弓矢矛盾,命〃案誅一寺〃。崔浩信 道敎,〃時從行,因進其說〃。太武帝遂下詔〃誅長安沙 門,焚破佛像,敕留臺下四方,令一依長安行事〃。又下 詔〃自王公已下,有私養沙門者,皆送官曹,不得隱匿。

限今年二月十五,過期不出,沙門身死,容止者誅一 門。〃其時恭宗拓跋晃為太子監國,拓跋晃〃素敬佛道,

頻上表,陳刑殺沙門之濫,又非影象之罪。今罷其道, 杜渚寺門,世不修奉,土木丹青,自然毀滅。如是再三, 不許〃。太武帝不僅不許,且復下詔〃自今以後,敢有事 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鉲人者,門誅。有司宣吿徵鎮將 軍、刺史,諸有佛圖形像及胡經,盡皆擊破焚燒,沙門

無少長悉坑之。〃太子拓跋晃〃言雖不用,然猶緩宣詔 書,遠近皆豫聞知,得各為計。四方沙門,多亡匿獲免, 在京邑者,亦蒙全濟。金銀寶像及諸經論,大得秘藏〃。 可是,〃土木宮塔,聲教所及,莫不畢毀〃。崔浩進言廢 佛,寇謙之曾滑崔浩:〃卿今促年受戮,滅門戶矣。〃後 四年(太平真君十一年〉,崔浩被殺。〃浩既誅死,帝頗 悔之(後悔廢佛),業已行,難中修復。〃論者因此以為 崔浩的被殺,是因為在廢佛問題上,與太子拓跋晃有 衝突。然而,拓跋晃所上的表文並未言及崔浩,即使這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