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慶初登掌門之位時的風光很快不再。外界開始以懷疑的目光打量原來風流倜儻的楊元慶,對聯想的批評開始出現,特別是隨著聯想收縮戰線、裁員、降薪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響起了一片質疑聲。一系列對聯想的批評大多指向兩個矛盾點——聯想的多元化以及早年立下但未能實現的600億元銷售目標,而這兩項恰恰是楊元慶接班之初立下的兩大戰略。到了2004年,除了內地媒體頻頻施壓以外,香港市場方面關於“市場份額下降”、“聯想可能換帥”等方面的傳聞,直接影響了聯想的股價。柳傳志不得不出面澄清“聯想可能換帥”的傳聞,楊元慶不得不回應媒體的批評與質疑。楊元慶回擊了質疑聯想三年來增長緩慢的說法,他甚至準備了一張“2000~2003IT行業複合增長率圖”和一份市場排名表,來證明“聯想是穩健、健康的企業”。
針對聯想連連失利的形勢,有人開始解剖聯想的“精神病”。比如《公司》雜誌根據採訪,總結出關於聯想文化之病的五大症狀和五大病根,五大症狀為驕傲和自以為是、缺乏危機意識、執行乏力、官僚主義盛行、封閉排外。五大病根是過於強調結果導向和成員行為的一致性,過於強調“管理三要素”,過於抬高奉獻精神,缺失的中層,過於強調穩重。實際上,所有這些都是楊元慶在接手聯想時所要面對的風險因素。楊元慶越來越感覺到,他和他的聯想“斯巴達克方陣”的主要對手已經不是IBM、HP,而是聯想自己的過去和它自己的文化。早在1997年,楊元慶將“嚴格文化”引入聯想,並確立了“認真、嚴格、主動、高效”八字管理方針,毫不客氣地提出了“八大問題”。2000年,楊元慶針對聯想內部缺乏溝通和協作的情形,將親情成分引入聯想文化,試圖以此建立一種相互信任和協作的文化。但楊元慶的努力雖然取得了一點效果,但始終沒有形成強音,被聯想文化強音所掩蓋,幾乎沒有留下痕跡。2004年,楊元慶重新反省了聯想文化,強烈意識到再造聯想文化的緊迫性。
聯想新世紀第一個三年的失利,使人想起了柳傳志,柳傳志時代之後是後柳傳志時代,什麼時候楊元慶才能支撐起一個“時代”呢?柳傳志似乎成為楊元慶不可逾越的頂峰,對這一點,楊元慶也承認,當有人讓楊元慶評價柳傳志時,楊元慶不吝惜讚美的言辭:“柳總最大的貢獻在於,摸索出了中國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中,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發展道路。在聯想體制還沒有完全明確下來的情況下,柳總就能把聯想當成自己的公司幹。他不等不怨,因此,他抓住了機遇。中國市場發展就那麼幾年高速發展的時機,而且,聯想的發展是在外國品牌立足未穩的時候,在同行忙著或等著解決體制和產權問題的時候,聯想已經做出來了。從獲得經營、分配、人事三權變到擁有分紅權,最後到佔有股權,柳總一直在做著周密的設計,他去爭,求變,積極,但不成熟的時候,他決不勉強。今天我們接手的時候,聯想已經是體制非常好的企業了,完全沒有體制方面的後顧之憂。中關村中的企業為什麼最後最成功是聯想?柳總在這上面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在中國市場經濟的啟蒙階段,柳傳志是最成功的企業家。”但他必須走出柳傳志的陰影,這是帶領聯想走出冬天的要求。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四章 柳傳志的輝煌與楊元慶的風險(3)
聯想的冬天
2001年4月20日,楊元慶從柳傳志手中接過帥印,正式成為聯想集團的總裁兼CEO。他描繪了聯想未來的藍圖,要在中國走IBM的發展之路。三年後,聯想直接投入的研發經費將達18億元。除大力投入技術研發解決這個聯想一直為人所詬病的環節之外,聯想把目光放到了國際,“再積累三年,要走出國門”,“以後公司20%~30%的收入來自國際市場”。楊元慶為聯想列的未來三年時間表是:2001年向服務轉型,2002年技術創新,2003年聯想國際化邁出第一步。在2001財年將實現280億的營業額,年增長率將達到50%,利潤的年增長率將達到40%,到2003財年,整個聯想集團的營業額將達到600億。
但就在三年規劃的第一年,聯想歷史上從未遭遇過的暴風雪來了。2000年市場高速增長的勢頭沒有延續,企業轉型工作還沒有來得及動手,市場一下子就變了,企業的生存工作迫在眉睫了。楊元慶就陷進了冬天。2001年7月3日,在聯想公佈第一財季業績以後,楊元慶用電子郵件向聯想全體員工發了一封信:�
我所敬重和熱愛的聯想同仁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