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只有五萬之眾。而山海關恰好處於清、順兩大新興勢力之間,李自成幾十萬大軍近在咫尺,滿清多爾袞正率大軍南下,剋日就能到山海關下。據當時的朝鮮使者說:九王(指多爾袞)聞中國空虛,數日之內,急聚兵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成敗之判,在此一舉。”動員兵力之多連滿清人士也說“前後興師,未有如今日之大舉”。對於侷促在山海關一隅之地的吳三桂來說,對抗任何一方都是自取滅亡。然而吳三桂雖然夾在順、清之間,實力弱小,但是他的態度對順清兩方面來說又都是舉足輕重的:若吳三桂降順,則可堅守山海關抵抗清軍,大順軍援兵轉瞬即到,清軍絕對沒有機會入關,如此大順朝定可一統江山;若吳三桂降清,則多爾袞的鐵騎就會從多年難以逾越的山海關蜂擁而入,橫掃整個中國,到時候大順大清,鹿死誰手,猶未可知。所以說假如把順、清兩方看做是勝利天平的兩邊,目前處於一種危險的平衡狀態的話,那麼吳三桂就是放到這天平上的最後一個砝碼,他的選擇將會決定整個局勢的走向。順清兩方也都明白這個道理,紛紛使出手段勸降吳三桂:李自成勸降吳三桂的手段上一章已經講過,不再贅述。而其實滿清之前早已經反覆招降過吳三桂。早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四月,滿清攻克松山、錦州後,皇太極就致書吳三桂告以其舅氏祖大樂、祖大壽等“因系將軍之戚”俱獲保全,勸他“幡然悔悟,決計歸順”。又命吳三桂的哥哥吳三鳳及洪承疇、祖可法、張存仁、裴國珍、胡弘先、姜新、陳邦選等各以上司、親屬、舊誼的關係寫信給吳三桂,曉以利害,竭力勸說其降清。吳三桂對於這些勸降信都沒有什麼積極反應,但也沒有拒絕,態度曖昧,猶豫不決。到了目前這個局勢,顯然吳三桂繼續效忠明室已經是不現實的了,因為崇禎皇帝為首的明朝已經不存在,而當時南明的弘光朝廷還沒有建立。山海關同淮河以南的殘明勢力相距太遠、音訊不通,李自成在山西、北直隸和山東橫衝直撞時,已經使南北交通遭到嚴重破壞。對吳三桂來說,他可走的道路只有兩條,要麼降順,要麼降清,時間和局勢都逼迫他必須作出選擇。接到李自成的勸降信後的幾天,吳三桂一直在反覆考慮對策,到底要怎麼辦?對任何人來說,這都是不容易作出的選擇。當然,最後吳三桂的想法跟京城中大多數投降李自成的前明官員一樣,順理成章地將明亡順興看成是歷史上常見的改朝換代。另外關鍵的一點是,吳三桂所部的遼東官兵一直同滿清處於對峙的狀態,互有仇殺,而同大順軍並沒有多大恩怨。吳三桂想通了後,決定迅速投靠大順政權。山海關防務由李自成派來的唐通接管。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天平的最後一個砝碼(2)
三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崇禎皇帝煤山上吊三天後,吳三桂在永平府(府治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張貼告示,有“本鎮率所部軍隊前往北京朝見新主,所過之處一定秋毫無犯,地方百姓不必驚恐”等語,證明他已率領部下兵馬前往北京準備接受李自成的改編了。三月二十六日,吳三桂率領部下行至河北玉田縣,離北京已經不遠了。但就在玉田縣內,吳三桂突然改變了主意,由準備投降大順轉而對大順持敵對態度。產生這一急劇變化的原因據說就是吳梅村詩中所說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在玉田遇到了從北京來的大順軍的使者,聽說留在北京的愛妾陳圓圓為大順軍大將劉宗敏所擄,後又被李自成奪去,鬚髮奮張,勃然大怒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天下人!”隨即抽出佩劍,一劍砍下來使的頭顱,他的計劃也就徹底改變了。
但如果我們究其根底就會發現,吳三桂當時無論做出什麼決定,最終的意圖還是要維護和擴張自身利益,無論是降順還是降清都是如此。陳圓圓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吳三桂作為一個當時名震天下的將領,是不是真的會因為一個女人而賭上自己的政治前途,恐怕還是值得商榷。很可能是從北京傳來的訊息…尤其是家人沒有得到有效保護(陳圓圓被擄)的訊息…使他疑竇頓生,猜測李自成的召見很可能是一種騙局,將會對自己採取不利行動。於是,為了保命,他驟然變卦,帶領部下兵馬又調頭直奔山海關,從背後對鎮守關門的唐通部發起突然襲擊。
唐通的兵力大約只是吳三桂部的五分之一,加以根本沒料到吳三桂竟然變卦,猝不及防,山海關於是重新落入吳三桂手中。唐通率殘部撤至一片石,大順的其他官員也紛紛逃回。
吳三桂又下令軍士為崇禎帝服喪,設座遙奠,齧血結盟,立誓掃滅李闖,為明覆仇。也就是“慟哭六軍俱縞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