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府多是膠州營軍中子弟親屬,不比他處,但武裝鹽丁和護莊隊都在濟南城內外,兩日內能聚集在此處地能有七千人左右。”
這聲音卻是木雲瑤地,孫傳庭點點頭,稍微一沉吟,轉身對趙能說道:
“這七千人雖然略少,但守禦濟南已經足夠,趙將軍,你手下兵馬一萬五千,加上實驗營兩千,留守濟南城的老營兩千,共一萬九千餘兵馬,一日後出發,去往德州北、景州東,運河邊立營而守,請趙將軍有個準備,此去景州東三日路程,韃虜大軍至那處尚需五日,以三日後算起,守得七日便是大功!!”
崇禎十五年十一月十七,膠州營一萬九千兵自濟南出發,向北急進,濟南大營使者四出,調集山東各處兵馬支援。月底了不是
正文 第三百八十二章 求戰 使命感 戰始
趙能率領部隊從濟南城出發的時候,山東全省加上兩淮,本來還是熱火朝天的輿論,突然間變得安靜了起來,之前那一片頌聖之聲,好像從來沒有發生過。
文人們不比百姓,對國家大事知道的多點,自然是知道那韃子大軍這些年的赫赫戰績,大明兵馬從來沒有討到過一點的便宜,一旦接戰,就算是守著金城湯池,用著西洋大炮,往往也是一鼓而下,在口耳相傳裡,那些韃子都變成了縱馬賓士,彎弓射鵰的神奇存在。膠州營儘管也是強大,屢戰屢勝,可那勝利都是在官兵和賊兵的身上取得的。
以官兵這麼低標準的部隊作為參照物,膠州營的部隊戰力如何也是值得商榷了,而且這膠州營的兵馬都是腦筋不太好,濟南城這些年修建的好像是刺蝟一樣,守在裡面還有幾分安全,這些傻冒居然跑出去野戰,誰聽說過哪支大明軍隊跟韃子野戰討過一點便宜的?大好的小夥子,這麼一去,肯定是回不來了。
這局面實在是兇險,鎮東將軍李孟幾乎是把山東七成的兵馬都是帶到了南直隸去,原本看著是一招妙棋,現在看來,這韃子大軍才是真正的妙,趕來的這個時機恰到好處,正好是趕到山東最虛弱的時候。
你說守還罷了,偏偏還傻乎乎的出去作戰,這可就是自己找死怪不得別人了,這不是拿著肉送上去給韃子啃嗎?
韃子大軍來了來了還要走,然後元氣大傷的山東肯定要有人進來替代,想想自己寫了這麼多歌功頌德的文章,會不會惹來麻煩,想到這裡,幾乎是所有人都是噤聲,開始閉門讀書,不問世事。
末世自然有末世之像,慷慨激昂者固然有。但更多的則是這種道德敗壞、見利忘義之輩,他們都是牆頭草,在山東聲威煊赫之時,自然是要圍著吹捧盤旋,希望能在這上面撈點好處,一看危急。又是躲避不迭,唯恐遭遇麻煩。
趙能率領大軍從濟南出發,一路的急行軍,在十一月二十那天的中午趕到了德州城,這三天的時間之內,訊息已經順著膠州營的驛路,官府的官道,還有種種訊息流通的渠道,傳到了山東各個大城鎮。
一片安靜。一片噤若寒蟬,兗州府內更是有些人蠢蠢欲動,讓人感覺到荒唐地是。孔府和魯王府兩處居然大排筵宴慶祝,他們也是大明的子民,韃虜南下,他們同樣是會受到損害,當此大難,居然還這樣的幸災樂禍,總覺得這巨大的災難跟自己無關似的。
這個時代,這些大貴族家庭往往如此,張獻忠圍攻武昌。當地官僚請楚王拿點錢出來佐軍,王爺居然指著洪武爺賜下的交椅說只有這個東西可以拿來佐軍,真是又可笑又可悲。
到達德州之後,趙能停駐了兩天,這時候他率領地兵馬已經是增加到兩萬一千多人,沿途各處的零散人馬都是過來彙集,隊伍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種眼看著必敗的仗,大家還能令行禁止,這恐怕是山東不同於這個時代其他集團的重要地方了。當然大部分人都看不出來。
兵貴神速。但是在德州地準備和佈置必須要花費時間。因為在山東境內行軍。大批地糧草輜重。後勤物資。都可以透過在運輸要道上設立地中轉倉庫獲得補充。可出了山東之後。一切就要依靠山東後方地運輸了。
德州一帶有屯田田莊地設立。這在當初就是有考慮地。為了在大軍行動地時候。抽調人力作為民夫丁壯。負責大軍地運輸和各種雜項地工作。各部隊到了德州附近。堅固設防地營房都準備好了。庫房裡面地糧食。兵器。火藥。鉛丸也都準備停當。戰馬馱畜也都安置停當。所謂地有備無患。今日總算得到了佐證。
武城、武定州、臨邑、平原、德州幾地地武裝鹽丁也都是集中到了德州。在魯北地這些屯田田莊。也是知道韃虜大軍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