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留在汴梁,一個要去蜀中。吳敏留在汴梁作判官,自己至少能握住此事的一半。
至於同提舉的位置,蔡京覺得,留給鄭居中算了,鄭居中之前爭著要把此事納入樞密院,與王黼也不是一條路上的人。
鄭居中果然插嘴了,不過所提之人讓蔡京勃然變色:“醴泉觀使徐處仁早年在永州即與夷人打過交道,政務精熟,老成持重。又曾知永興軍,熟諳兵事,臣以為此人正合適。”
徐處仁不僅與童貫有隙,也跟蔡京看不對眼,鄭居中提此人,其心昭昭,蔡攸薛昂等人均怒目相視。
眼見蔡攸腳尖晃動,蔡京朝他微微搖頭。他也想通了,這事已經成了風眼,鄭居中要從中攪合,索性就再推一把,將此事變作一個泥潭好了。成事得功難,壞事害人易。
吳敏也不推薦了,蔡京道:“提舉在京提綱挈領,地方辦事之人也須老成謹慎,臣舉薦知梓州事唐恪為判官親事。”
朝臣們都愣住,唐恪得罪過蔡京啊,否則怎麼會終年累月外放,始終回不了京?這是要繼續坑唐恪麼?
鄭居中臉色也沉了下來,唐恪就是個舊黨,徐處仁雖有些迂,卻還懂得利害,能為他所用,將此事引導到樞密院之下。可唐恪滿口仁義道德,一提兵事就深惡痛絕,恨不得天下人都是羔羊,把他弄進來,根本就是搗亂壞事的。
不過他沒有出言反對,人事分任就是如此,大家都有份。蔡京既不反對徐處仁同提舉,他也不好趕唐恪。何況唐恪與蔡京為敵,總比蔡京塞來一個心腹好。反正這事對鄭居中來說,就是攪合而已,樞密院拿不到,不管是蔡京還是王黼,都別想成事。
王黼有些急了,徐處仁挖牆角,唐恪扯後腿,他這個提舉還能辦成什麼事?下面總得有他的人。
此事大方向沒有偏離昨天自己與王安中所議,他能提舉已算成功,但所想的幾個人選,被鄭居中和蔡京一擠,就再不合適了。就剩下京中一個判官,能起多大作用?
見趙佶投來問詢的目光,等著他也提出人選,王黼暗道,索性換個盤子,總之要讓自己的人把住實務。
“臣以為,當在中書下建戎瀘置制邊事司,以統戎州瀘州邊事為名,辦西南事之實。提舉之下再設定制使、副使和判官,以副使和判官親事,唐恪可為副使,判官臣舉薦……”
一個個人名瞬間在腦中閃過,又一個個否決。新設的這個司序位要高過路司,判官至少該是朝官。只是要在蜀地親事,怕沒幾個朝官願意去,因此京官也可,但也不能太低,否則連帶這個司的地位也要降格,至少該是個通判資序。
通判……王黼忽然想到一個人,日前他的門客正說到一個通判,沉在州縣多年,最近才轉了本官,進京換告身時,在吏部呵斥侯差的同僚,一副走到哪裡就呱噪到哪裡的烏臺御史作派。
此人有才,卻跟蔡京和鄭居中等人都不對付,他們不用,自己為何不用?
“臣舉薦登州通判宗澤……”
第一百四十九章颶風始卷猶偷閒
這個名字丟出來,沒激起多大浪花,對京朝官來說,蜀地任差,近於貶罰,不然也不會弄出個定差法。何況還是在一個不知道該管多大事,不知道該管到什麼時候,甚至不知道是不是還屬於朝堂的新衙門裡辦事?宗澤人微官輕,知道這人的也沒什麼好感,由得王黼撿去墊腳。
“嗯……可。”
趙佶倒知道宗澤,這名字是被耳邊風颳來的,在登州奪宗室所佔官田,不得不升了此人的官。雖是皇帝,也不能與士論乃至天下人心作對,但對此人的惡感卻消不掉。
只是這事太小,轉身就忘了,現在記起來,趙佶覺得,把此人丟去蜀地,跟蠻夷打交道,也是還以一報。還怕有朝臣反對,趙佶出聲定了下來。
還是有人出聲,卻是反對王黼提出的置制司一名,置制司與兵事相關,這是昭告西南夷和大理國,皇宋要用兵西南麼?
“就叫……按察邊事司吧,按察川峽邊事司。”
趙佶親口改了名稱,此事終於告一段落,他已經坐得椎骨發癢,還急著去辦私事。
讓王黼儘快定好章程,趙佶就要給黃經臣遞眼色,結束朝會,蔡京又站了起來。
“不知宣和手中的書是何人所著?”
睜著眼睛說瞎話,誰人不知是瀘南緣邊安撫司機宜書寫文字,知興文寨王衝所著?札子加這本書,洋洋十一二萬字,國朝有史以來字數最多的一份上書。
王黼不明蔡京的用意。老實答道:“此書乃王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