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5部分

自己嘴巴的事還是很不好受的。

天上的烏雲越聚越多,甚至開始了有了陣陣雷聲,看來免不了要來一場傾盆大雨。朱信步返回大帳,這時候一名傳令兵打馬走過來,見到朱後,一個咕嚕翻下馬來,單膝跪在地上,行了一禮道:“啟稟大王,長孫將軍已經擊退了回鶻軍的襲擾部隊。”

朱輕輕地點了點頭,淡淡地“嗯”了一聲,此事早就在他的預料之內,因此也不覺得吃驚,很隨意地擺了擺手,示意那名傳令兵退下,然後徑直回到自己的大帳內,寬衣解帶,到頭就睡。

第二天,果然下起了傾盆大雨,跟瓢潑一般,嘩嘩地灑在雙方的營地上。

朱的中軍大帳建在了地勢較高的地方,搭建技巧也很講究,以確保他這個王爺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都可以住的舒服。

現在的朱最擔心的倒不是自己的住所問題,雖說穿越成王爺之後,他變嬌貴了不少,但骨子裡還是能吃苦的,要不然也不會親自帶著大軍來打仗了。這個時候他最擔心的還是火器營的火藥,明朝初年的火器防水效能都是很差的,火藥不是裝在金屬容器裡面,而是散著倒進炮管或者火銃管裡,如果火器溼了的話,那火藥就會失靈。

明朝末年,孫傳庭出關馳援開封與李自成最後一戰時,就是遇上了連日大雨而失敗,連續不斷的大雨不僅阻斷了明軍的糧道,搞的明軍只能吃沒有長熟的柿子充飢,士兵們的體力跟不上,還使得孫傳庭精心打造的火車營威力大減,沒有打破李自成的騎兵陣,被李自成打了個防守反擊。

實際上,直到鴉片戰爭時,英軍的火器都沒有解決防水的問題,更何況是明朝時期的火器。

史學家往往把孫傳庭最後的失敗歸咎於崇禎太急切,逼著他出關與李自成作戰,這實際上是完全不瞭解當時的形勢,不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而是從滿清編纂的史料出發。

實際上,崇禎當時也沒得選。開封城已經被李自成圍了三次了,糧草斷絕,危若累卵,都開始人吃人了,誰也不知道能堅持到什麼時候,而且開封是京城的南大門,只要拿下來開封,就可以沿著古運河北上直逼京城。當年徐達北伐元大都就是走的這條路線。徐達可以這麼做,為什麼李自成就不能這麼做?為什麼要繞到陝西呢?你從開封坐車去北京還要繞到陝西轉車嗎?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陝西的孫傳庭雖然有一定的實力,但陝西的地形太有特點了,只要將潼關堵住,外面的人就別想進來,當然裡面的人也別想出來。當年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北伐的時候,為了防備陝西的李思齊支援,就先派鄧愈攻佔了潼關,將他的軍隊鎖在了陝西,是李思齊的大軍發揮不了任何作用。北宋靖康之變時,金軍也是先派部隊攻佔了潼關,使得北宋的王牌軍隊秦晉西軍窩在陝西出不來,這才從容的攻破了開封。前人珠玉在前,李自成為什麼不能效仿呢?他若是攻佔了開封之後,也派一支部隊攻佔潼關,那孫傳庭的十萬大軍也就被鎖在裡面,毫無用處了,所謂扼京師上游這句話,就成了一句空話,這句話說不定也是孫傳庭的一句託詞,因為說的很沒有水平,不符合他的智商。

實際上這件事大家都沒有錯,錯就錯在明朝該亡了,氣數已盡。孫傳庭考慮的是戰術問題“兵新募,不堪用”,帶著一群未經訓練的新軍去和李自成交戰勝算的確不大。而崇禎考慮的是戰略問題,李自成若是打破了開封就可以直逼京城端掉皇帝的老巢了,到時候你就算是練出了足以橫掃天下的軍隊又有什麼用?崇禎不是元順帝,不能往北邊跑,依照他的性子,到時候肯定就是殉國一條路。所以說這件事不能怪崇禎心急,是他沒得選。

崇禎當時手裡就只剩下三張牌了,第一張牌就是窩到武漢的左良玉,左良玉部雖然有一定的實力,但已經被李自成打怕了,不敢跟他交鋒,而且左良玉囂張跋扈,此時已經不怎麼聽調遣了,所以這張牌形同虛設。

第二張就是寧遠總兵吳三桂,這個就不用多說了,他還要防備滿清南下,離不開,寧遠是戰略要地,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絕對不能放棄的。後世的一些自以為是大神的人整天質疑關寧防線的作用,這實在是自以為是的觀點。他們的理由是清軍數次繞過關寧防線跑到明朝腹地入寇,防線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關寧防線跟後世的馬奇諾防線一樣,是形象工程,形同虛設。

持這種觀點的人為什麼不好好想想,建立關寧防線花了多少人力物力,明朝後期的財政收入幾乎都砸到上面去了。明朝的皇帝和那些考上進士、榜眼、狀元又在官場上混了幾十年混到權力巔峰的人都是傻子嗎?沒用他們還費那麼大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