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8部分

好好幹都比他們種自己家的那幾畝薄田強。

因而,這些軍戶們也就接受了這樣的生產方式,就算有些人一開始有意見,嚐到甜頭之後,心中還是慶幸自己留了下來,開始好好跟著朱幹了。

就像之前朱跟朱元璋所說的那樣,能穩定人心的永遠是糧食而不是土地,只要有了糧食,就有人為你賣命,有再多的土地打不出糧食來又有什麼用呢?明朝末年的土地不可謂不多,但都是赤地千里,一粒糧食也打不出來,造成了成千上萬的饑民,進而釀成了層出不窮的民變。

朱決定將這個制度沿襲下去,將肅國所有的軍戶都束縛在自己的大農場上,平時種地,戰時直接就拉出去當兵,十分的方便。而且,大農場的糧餉具體發放到每個人的人頭上,杜絕任何人剋扣,提高軍戶幹活和打仗的積極性。也讓他們知道,他們吃的是誰的飯,穿的是誰的衣,應該給誰賣命。

當然,軍戶不是一打仗所有人都上戰場,總要有人留下來守家看糧草。朱招兵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必須是老實肯戰之人,戰場上可都是真刀真槍的玩命兒,如果招的兵不肯出死力,不肯拼命,那將領制定的戰略方針再正確也是白搭。

戚繼光和曾國藩都吃過這樣的虧,戚繼光早年打倭寇的時候,一開場士兵都跑光了,只剩下了他一個光桿司令,使得戚繼光的一腔熱血全都化為了烏有,有鑑於此,他才說服胡宗憲從老實肯戰的義烏人當中選了四千人編練新軍。

曾國藩也是如此,湘軍剛剛練成與太平軍交戰之時,變遭遇了靖港慘敗,但是雖然曾國藩嚴令不許後退,但是一些狡猾之人,還是不顧將令紛紛逃竄,氣得曾國藩只好跳水。

因為這件事,曾國藩對這些老兵油子極其痛恨,事後一些逃走計程車兵紛紛表示要回來重新效力,曾國藩愣是堅決頂住,一個不收,全部將他們裁汰回家。

這就是古代戰場的基本規律,所謂的奇謀妙計只是輔助作用,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軍隊的實力,以及士兵是否肯出死力作戰。

朱元璋正是抓住了這個規律才逐步贏得天下的,他雖然號稱愛民如子,但在打天下之初為了搞糧食養軍隊,還是施行了“寨糧”政策,說白了就是搶糧食,只允許他的佔領區內的百姓留下足夠生活的糧食,其他的全部徵用養軍隊,這就造成了他的佔領區內百姓生活的困苦,但老朱也比較夠意思,得了天下之後,減免了曾經給過他大力支援的應天附近百姓的賦稅。

後來,隨著他的軍隊呈現滾雪球般的擴大,寨糧也不能滿足其需要了,他就下令部下搞屯田,一部分打仗,另一部分種地來解決軍需,使得他的部隊免除了糧食危機。康茂才所部還因為屯田得力而受到了朱元璋的褒獎。此所謂“廣積糧”。

正是有了充足的糧草,他才能養活起龐大的軍隊來征討四方,縱觀朱元璋一生的無數次征戰,除了在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是以少勝多外,其他的都是以多打少群毆對方,而且筆者認為,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也是虛的,否則人數是你的三倍,還開著航母,請問如何打贏?你當老朱的部下都是打不死的鋼鐵俠嗎?

這便是朱元璋成功的基礎所在。

其次的一條就是嚴厲的軍法,比如之前說的失地必斬的鐵律,逼著手下出死力作戰,激發出將士們的最大潛能,榨乾他們所有的價值,讓他們為自己的江山流盡血汗。

因此,朱元璋成功的秘訣就是出色的後勤管理能力、嚴厲的治軍紀律、出色的指揮以及不錯的運氣。

第二百四十三章 收割利器

這也就是為什麼蕭何和李善長這兩個從沒有上過戰場上的文官能做開國第一功臣的原因,因為他們都是搞後勤的,憑藉著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為主公搞來了大量的糧草,養活了龐大的軍隊,這是劉邦和朱元璋成功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他們手下的大將們才能各展才華,征討四方。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有本事的人,帶著一群蝦兵蟹將去打仗,那也贏不了對方。

前人的珠玉在前,後世又有典型案例可以借鑑,朱不可能不用,因此他在選兵的時候,只要那些在農場中賣力幹活的人,實在人就是實在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農場中賣力幹活,到了戰場上就會賣力打仗。

當然,朱肯定也不會讓老實人吃虧,那些能入選軍隊的人,都是在農場中乾的好的人,這些人每個人拿的工資就比別人多,在應徵入伍時,還會有一筆安家費,受傷或者陣亡之後,其家人每月還有三鬥粗糧、兩鬥細糧的補助,足以保證他的家人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以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