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參照,了悟“二相”(二相及多相)狀態的存在。猶如零度下的冰晶水,隨其升溫,觀察水結晶的變化,開始氫鍵振動加劇,再加熱,氫鍵斷裂,冰晶開始融化,水分子振動加劇,依次經歷消融成液體,水分子的布朗運動隨溫度時時相應變化,運動之相狀各各不同,直到蒸發為氣體。水在固、液、氣三態時的各種運動變化就是“夫物芸芸”。把冰設為絕對零點狀態的參照(一相),就可認識一切“二相”的其它狀態。懂得了水從晶體到高度氣態的變遷過程,就可知道氣態水冷凝成冰的逆過程。
同理,達到“虛極靜篤”,就能知道“萬物並作”的回覆過程。也只有“虛極靜篤”,才能真實再現其實質存在及其運動變化的“幻妄稱相”,也就是“吾以觀其復”。紛繁永珍,歸根(絕對零點也)則動止,氣態水結冰,高溫水蒸氣自然冷凝而失去“狂動”(“歸根曰靜”)。宇宙萬物的一切運動變化相,皆以不運動不變化的本底為體為依。變動是相對的,不變是絕對的。猶如絕對寂靜虛空中展現著各種微觀、宏觀的運動事物,起於虛空,滅於虛空,而虛空本性不改不變,不增不減。所以,歸根到靜(絕對參照狀態),就恢復到本底的狀態屬性。起於本底,歸於本底,故稱為“靜曰覆命”。“命”者,萬物原本之面目也。
5、“知常曰明”
原本的面目,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永恆常住的真實存在,其他的一切都是生滅變化,有其壽命程式的暫時存在,故知“覆命曰常”。“常”並非死寂的空相,而是靈明妙性的狀態,猶如鏡子無物,鑑影妙性常存。佛陀稱為“常住妙明”、“妙淨明體”、“涅槃妙心”、“妙覺明體”、“圓覺妙心”等;老子稱為“知常曰明”;哲學上稱為本體。“常”是本體的狀態,“明”是本體的屬性。從認識論上講,我們就要拋棄“有欲”的二相認識,進入“虛極靜篤”的一相“無慾認識”。“無慾觀其妙”,就是要觀其“歸根覆命”、“知常曰明”之“妙”,這就是認識通道改變的目的所在,也就是二相“識”轉為一相“智”的價值。人類最高理想的追求無過於此!!!故佛陀講,他之所以降世,就是為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達此“知常曰明”的目的。“明”是無上智慧之謂,佛陀稱為“無上正等正覺”,儒家稱為“明德”、“止於至善”。認識論上的 “根”、“靜”、“命”、“常”、“明”都是一相無相的非極性狀態與屬性,識此、入此、契此,為轉識成智,亦謂修德符道,明心見性,“明明德”。可見,儒釋道三家最終皆以無上智慧為其究竟,所以三家宗旨皆可稱為“智慧學”。
要“知常曰明”,必須從認識上入手。知道“有欲”的二相認識是認識真理的方向性錯誤,故無法“知常”。因無法“知常”,不知道萬事萬物的真實存在,亦不知道萬物存在的機制原理,必然無“道”無“理”,故“妄作兇”。只有入一相的“無慾認識”,才能導致靈光妙性顯露。自性本具的智慧妙明開顯,則一切相應的狀態屬性自然展現,諸如“容”、“公”、“全”、“天”、“道”、“沒身不殆”等。“容”者含容一切,“公”者同體不異,“全”者周遍法界,“天”者無所不能,“道”者獨一無二,“久”者無量壽,“沒身不殆”者究竟涅槃。
同樣的道理,佛陀表述為:“淨極(虛極靜篤)光通達(‘知常曰明’),寂照(妙明智慧開顯)含虛空。塵垢(識心)應念消,成圓明淨妙,明極即如來”。“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靜曰覆命’)。忽然超越世出世間(‘歸根覆命’),十方圓明(‘全’、‘天’),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知常曰明’),與佛如來同一慈力(‘容’);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全’),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公’)。……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天’),入諸國土。”“殊不能知,生滅去來(‘夫物芸芸’),本如來藏,常住妙明(‘知常曰明’),不動周圓(‘公乃全’),妙真如性'知一切運動變化的二相,皆是以‘根’、‘靜’、‘命’、‘常’、‘明’一相之體(如水)所起之波浪(二相),知波水一體,波不異水,水不異波,才可謂真‘知常曰明’。'”
“善男子,彼之眾生(‘夫物芸芸’),幻身滅故,幻心亦滅(‘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幻心滅故,幻塵亦滅(觀其復);幻塵滅故,幻滅亦滅(‘觀其復’);幻滅滅故,非幻不滅(歸根覆命)。譬如磨鏡,垢盡明現(‘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夫物芸芸’),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從‘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