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的可憐蟲到突然掀翻一個龐然大物,這種變化是很振奮的。李盡忠深信,憑著契丹人的智慧勇敢,完全可以把武周帝國這隻紙老虎打翻在地。事實上武皇安排統兵將領如此之多,已經種下了失敗的因子。將領們各自為政,統調不靈,被契丹設伏一一擊破,全軍覆沒,曹仁師等兩名大將還給活捉了去。
一戰而捷,契丹軍心大振,士氣高昂,於是北結突厥,約定共謀武周。契丹佔崇州,突厥寇涼州,連戰皆克,兵鋒銳甚,勢不可擋!訊息傳來,舉朝震駭。武皇大怒,欲發兵征討,但當時兵源已極其有限,所以一面募兵,一面下制徵召天下囚犯或者家奴中驍勇善戰的,由官府出面贖身,編入軍中。而她選中的統兵將領,而她選中的統兵將領,仍然是從未帶過兵的建安王武攸宜,還真是一個不靈換一個,一定要武家子弟掌軍。關心則亂,一旦涉及到政權傳承的大事,一向鎮定自持的武皇也不禁方寸大亂,揚州徐敬業之變時的沉著冷靜舉重若輕已不復得見。
正當朝廷上下為武皇的選擇捏了把汗時,事情卻出現了意外的轉機,竟然來自武周的宿敵默啜可汗。這個老奸巨滑的傢伙,合同契丹進攻武周大撈了一筆之後,突然覺得身邊這個小兄弟一旦坐大可不好玩,武周畢竟是大國,不可能吞掉,可是要把自家盟友吞掉……嘿嘿,那可不是什麼難事^_^ 翻臉如翻書的默啜當即決定改弦易轍,助武周打契丹,乘勢吞併這個部族,一統北方。當然當然,剛剛攻佔涼州殺了一票人,要讓武皇相信突厥的誠意還是比較困難的。但默啜的臉皮真比城牆還厚,想出了個絕對匪夷所思的主意:——上表要求當武皇的兒子。
(本節未完待續)
注:
'3' 肖愛民、孟慶鑫:《略論契丹“營州之亂”對武周立嗣的影響》
默啜還謙卑地表示想為他的女兒求一門親事,希望朝廷歸還河西的降戶,他願意為國討伐契丹。正被契丹人搞得焦頭爛額的武皇不禁大喜過望,立刻封默啜為遷善可汗,表彰他的棄暗投明很有眼色。形勢開始出現重大逆轉,孫萬榮進攻檀州失利,敗退入山,李盡忠憂心如焚,病死軍中,聲勢浩大的營州之亂似乎平定就在眼前。然而孫萬榮不愧為一個出色的領導者,遭此打擊並沒有意志消沉,就此認命,他收召契丹散兵,重振軍心,一面遣使聯合突厥、奚族,一面引軍南下,攻陷冀州,進逼瀛州,河北震動。武皇吸取上一次的教訓,沒有再鬧“二十八星宿下凡”的笑話,而是啟用收復安西四鎮的名將王孝傑,領兵十七萬討伐契丹;同時讓建安王武攸宜領兵進駐漁陽;作為側應。這個安排也體現出武皇對武家子弟的優待,讓他不必與契丹正面交鋒;卻可以分享勝利果實。其時突厥內附,孫萬榮孤軍作戰,而武周領兵的是名將王孝傑,統率的軍隊又是如此龐大,這樣的安排照說已經十拿九穩,露布大捷彷彿已是指日可待。史載武攸宜出征之前;武皇親餞於白馬寺,足見對此戰的必勝信心以及對武攸宜的厚望。'4'
王孝傑當時正因與吐蕃交戰失利而免職賦閒在家,此番白衣起任清邊道總管,急於立功贖罪報效國家。兵行至平州,有隻白鼠白晝入營,據說“身如白雪,目似黃金”'5',王孝傑頓時起意,心想皇帝一向好祥瑞,獻給她玩必定歡喜得緊,於是停下來全軍上下捉老鼠@_@ 話說捉老鼠是貓的任務,一個大將軍不去討賊偏跟只耗子過不去,不是多管閒事是什麼?不過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他急於討好皇帝的心情了。正是貪功心切,王孝傑率精銳一路先行,與契丹戰於東硤石谷,後軍總管蘇宏暉見勢不妙,當場開溜。武周頓時軍心大亂,王孝傑墜谷而死,將士死亡殆盡。作為側應的武攸宜聽到王孝傑敗亡的訊息,軍中震恐,竟然不敢前進,致使孫萬榮乘勝殺入河北重鎮幽州城,縱兵大掠,局面迅速惡化。武攸宜派人去討伐,又打了個敗仗,灰頭土臉地領軍回來,仍被拜為左羽林大將軍,武皇對自家人的維護由此可見一斑。
契丹連戰皆捷,士氣高昂,但孫萬榮派去聯絡突厥的使者卻出了問題,一個不慎暴露出契丹全軍南下後方空虛的內情。默啜可汗大喜,乘勢襲擊契丹松漠故地,擄掠大批人口,其中甚至包括李盡忠和孫萬榮的家屬。突厥實力陡增,自此兵眾漸盛,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只是不管默啜打的是什麼小算盤,總算幫了武週一個大忙,武皇很是感激地拜他為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要說武皇封的這些可汗名號也夠俗的,竭忠事主可汗、立功報國可汗,跟現在的愛民村、致富路似的,倒是通俗易懂得緊)。連吃了兩次大虧,武皇不能不小心謹慎,於是先跟突厥約定好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