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7部分

。徵召蕃兵當炮灰已是老套常規,垂拱三年(公元686年)吐蕃九姓亡叛,武皇令發西突厥十姓兵助國征討,十姓酋長很賣力氣地“自率兵馬三萬餘騎,經途六月,自食私糧”'2',出錢又出力,真是一片赤心。凱旋歸來這些酋長請求入朝,意思是老大該發紅包了吧?她老人家倒好,裝作聽不懂:啊哈,跑來跑去怪辛苦的,不用來了…_…||| 更有甚者,這位天朝上國的大皇帝,還經常兩眼發光地盯住人家小國君主那可憐的錢包,鑄造大周萬國頌德天樞,非要四夷君長“心甘情願”地集資捐款,雖說最後沒讓他們費用全包,可承擔的數目還是足以讓人肉疼。少數民族兄弟又不是呆子,這麼搞法人家怎麼會沒有意見?至於殺俘殺降之類的事情更是沒少幹,最出名的就是為了擠兌裴行儉斬殺本已投降的東 突厥貴族阿史那伏念等人,搞來搞去東 突厥復國了,這下更有得折騰了。

說到底她行事執拗強橫慣了,多少名臣大將說殺就殺,又怎麼會將這些蠻夷放在眼中?如果是她的大臣跟番人鬧矛盾,那一定是蠻夷的不是,護短到底毫不含糊。她的寵臣來俊臣看上了蕃將阿史那斛瑟羅家的婢女,竟然誣告斛瑟羅謀反,結果引得數十位酋長詣闕割耳剺面訟冤,時逢來俊臣得罪了諸武和太平公主被誅,斛瑟羅才絕處逢生逃脫大劫。這個斛瑟羅是什麼人呢?他不僅是西突厥的可汗,還是最早擁護武皇登基的蕃將功臣,當初傅遊藝組織百姓上表勸進,武皇謙辭不就,直至斛瑟羅為首的諸蕃酋長和百官共同上表,武皇才正式登基,斛瑟羅也因此被封為“竭忠事主可汗”。如此“竭忠事主”也不免有此遭遇,怎不讓人心寒?被她多次誇讚為國之棟樑的黑齒常之和泉獻誠之死就更不必說了。

上行下效,武周的邊疆大吏也跟著有樣學樣,個個兩眼望天地橫著走路,從不把治下這些野人放在眼裡,便宜一定佔盡,死活不關他事。營州都督都督趙文翽就是其中的典型。萬歲通天年間(公元696年),天下大旱,契丹也遭遇饑荒。趙大都督不僅不賑濟災民,且驕慢剛愎,視酋長如奴僕隨意打罵,契丹首領李盡忠不堪其辱,與妻兄孫萬榮商量之後決定起兵反叛。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這是契丹歷史上首位自稱可汗的人。他以孫萬榮為將,殺趙文翽,攻佔營州,旬日之內擁兵數萬,進逼檀州,朝廷震動。

(本節未完待續)

注:

'2' 陳子昂:《上西蕃邊州安危事》

上行下效,武周的邊疆大吏也跟著有樣學樣,個個兩眼望天橫著走路,從不把治下這些野人放在眼裡,便宜一定佔盡,死活不關他事。營州都督都督趙文翽就是其中的典型。萬歲通天年間(公元696年),天下大旱,契丹也遭遇饑荒。趙大都督不僅不賑濟災民,且驕慢剛愎,視酋長如奴僕,契丹首領李盡忠不堪其辱,與妻兄孫萬榮商量之後決定起兵反叛。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這是契丹歷史上首位自稱可汗的人。他以孫萬榮為將,殺趙文翽,攻佔營州,旬日之內擁兵數萬,進逼檀州,朝廷震動。如果說這些還不夠刺激的話,那他們拉起的造反旗幟算是把武皇徹底雷翻了:“何不歸我廬陵王?”儼然要為被武皇廢黜長禁房州的李顯申冤出頭的模樣。

武皇真的生氣了。她才不管誰是誰非,反正膽敢挑戰她權威、意圖政治訛詐就是死罪,一定要好好教訓一下這群野人、這群蠻漢、這群流氓。先文鬥後武鬥。女皇陛下的第一步就是把李盡忠改名為“李盡滅”,孫萬榮為“孫萬斬”,以示立場堅定,然後欽點曹仁師等二十八名將領發兵征討,擺出了一幅不踩死你也要嚇死你的架勢。這二十八名將領中,有位現在還不太出名的靺鞨人李多祚,是裴行儉經略西疆時一手提拔起來的副將,後來做到上柱國的位置,成為第一位封王的異族將領。關於他,我們以後還會提到。武皇這一手,直看得下面一干臣子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二十八名將領出徵,搭臺唱戲都夠排演二十八星宿下凡了,不是吐蕃不是突厥,對付一個小小的契丹,至於麼?沒過幾天上面又傳下訊息,以武皇最看好的武家子弟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屯邊,以備契丹。

原來如此!武皇這樣大張旗鼓,就是有意要提高朝廷對“營州之亂”的關注程度,人為地擴大這次小規模邊境事端的影響。二十八名將領出徵,顯示出武皇志在必得的決心,一旦凱旋而歸,武三思就可以分享軍功,以此樹立威望。這是武皇第一次派遣武家子弟掌握軍隊,考慮到當時的政局,應是為武氏政權過渡作準備。'3' 可惜契丹人也不是嚇大的。相反,營州的勝利讓他們興奮不已,從誰都爭著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