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糧食,發展畜牧業,培養農業幹部等。
為了發展生產,邊區政府採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在農業方面,鼓勵大量墾荒,除發動現有農民加墾外,規定地主豪紳回家的,外籍士兵志願在此落業的,外籍逃荒來的,皆給予足夠的土地,一經墾熟,即永為所有。實行農貸,幫助農民解決耕牛、農具、種子的困難。由政府開辦水利,以利農耕,改良土地。同時,發動群眾組織互助社,以調劑勞動力,動員婦女、兒童參加生產,以增加生產力,獎勵勞動英雄,以提高群眾的勞動熱忱。在畜牧業方面,從外地購入良種,以改良畜種,並加強畜病防治。在工礦業方面,廢除苛捐雜稅,幫助手工業恢復生產,歡迎資本家投資開發礦產。在商業方面,保護正當商人利益,並大力發展合作社運動。維修和開闢公路,發展交通,以利物資流通。同時,為適應黨政軍機關人員的需要,還著手建立和擴大公營經濟。在財政上休養民生,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民的負擔,藉以恢復和發展人民經濟,政府根據需要與可能,僅向人民徵收一定的稅收和救國公糧。
1937年僅收救國公糧13000石,佔全年農業實際收穫的1。24%。除煙、酒、鹽稅外,其餘一律豁免。
透過上述有力措施,陝甘寧邊區的經濟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1936年的耕地面積為8431000畝,1937年擴大到8626000畝。1936年的糧食收穫1034301石,1937年增加到1116381石。1937年工礦增加30%,商店增加60%,汽車路、大車路增加90%,牛、羊數增長迅速,手工業亦大為發展。
在邊區政府“休養生息”的財政政策和發展生產的號召下,人民的生活迅速得到改善,為邊區進一步恢復和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支援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文化教育方面:開展群眾文化運動,實行國防教育。陝甘寧邊區在以前文化教育事業十分落後,最明顯地表現在識字的人稀少,一般的縣份,識字的人還不到2%。蘇區時期,由於“圍剿”與反“圍剿”戰爭頻繁,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國內和平基本實現以後,中共中央對邊區的文化建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視,把在邊區進行必要的文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並使之與國防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成為一切為著民族革命戰爭、自由和解放,為著民主政治的爭取和鞏固而教育的群眾運動。
1937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文化教育建設委員會頒佈了《關於群眾的文化教育建設草案》,提出:“目前黨的中心任務是爭取全國一致的抗日戰爭,和全國一致的民主政治。首先在自己直接領導的陝甘寧特區建立民主抗日的模範,他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把廣大的群眾從文盲中解放出來,普遍的進行普及教育,使每個特區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掃除一切教育上的壟斷和畸形發展,普及教育是目前的中心口號之一。”
同時提出了實施民眾教育的綱領:
“(一)實施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為民眾教育的中心內容。
(二)在一定時期內(大約若干年)普及最低限度(規定課程標準)的教育於四十歲以下的成年和青年男女,及十四歲以下七歲以上的男女兒童。
(三)動員廣大的男女群眾無論識字與不識字的自動的參加教育工作,從工作中創造教育幹部,從學生中創造他們自己的領袖。同時需要迅速的建設大規模的程度較高的學校以訓練專門替教育服務的人員。
(四)實行優待小學教員,不斷的提高小學教員的文化政治水平,使之成為鄉村中文化教育的支柱。
(五)小學校免收學費書籍費,中等以上的學校免收學膳等費,使學生不致因生活問題妨礙學習,同時使已在社會服務的人員得已暫時拋棄謀生職業學習更高的學問。”'《新中華報》1937年4月29日。'
邊區政府還確定了教育方針:
(一)以民族解放運動為教育的根本內容,黨的主義和宗教的信條不列入普通教育科目,任個人信仰自由及在大學研究,以實現不分黨派不分階級不分宗教的統一的教育。
(二)消滅文盲提高大眾文化政治水平是教育的中心標準。
(三)取消區分勞心勞力雙軌制的教育制度,一切人民不分男女、不分階級,給予受教育的均等機會。
為了號召和推動群眾文化運動的開展,西北青年救國會提出了普及教育突擊年的標語口號:“提高蘇區青年兒童的文化水平!”“克服蘇區人民的文化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