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點法,不識字的人則採取投豆法、燃香烙洞法;對於因路遠、離不開生產崗位或年老有病而不能赴會的人,又特地採用背箱法,即由選舉委員會成員背上箱子挨戶送票收票。各種投票方式,都因時因地因人因習慣而異,靈活運用。由於採取了民主選舉的原則,全體選民中70%以上都熱烈地參加了選舉運動。
第二,切實保障人民提候選人和投票的自由。邊區選舉條例規定:“各抗日政黨,各抗日群眾團體,可提出候選名單及競選政綱,進行競選活動,在不妨害選舉秩序下不得加以干涉或阻止。”同時,對於那些沒有參加任何黨派或群眾團體的人,還規定一定數量的選民的聯署。在選舉活動中,候選人為了爭取當選,他們要向人民介紹自己的履歷、工作情況和施政主張,以便於人民瞭解、判斷。為了切實保障人民提候選人和投票的自由,邊區選舉條例規定:凡以威脅利誘等舞弊手段妨礙選舉自由者,公民有權向司法機關告發,將其提交法院依法懲處。選舉條例還規定:一切選舉費用,均由邊區政府財政廳支付。這不僅從法律上,而且也從物質上切實保障了人民的自由選舉權利。
第三,透過選舉,認真實行了對政府工作的檢查改進和政府工作人員的更新。邊區實行參議會民主制,各級參議會是各級行政區域的最高權力機關,各級行政領導由同級參議會選舉產生,參議會有罷免行政領導的權力。邊區參議會不僅是代表邊區各黨派、各階級利益的民意機關,而且也是邊區人民管理自己政治的最高權力機關。人民有權監督、檢查政府的工作,提出批評和改進意見,罷免一切瀆職或不稱職的人員。在邊區各級選舉會議中,政府負責人都到會報告政府工作,有的報告還印成小冊子,或公諸報端。報告要求簡明具體,實事求是,既說明做了哪些工作,也要檢討存在的缺點錯誤及其原因,進行自我批評。政府報告工作時,選民均能傾心細聽,報告以後,即展開質問、討論、批評、建議。在這些普選運動中,蟠龍一、三鄉的工作受到選民的嚴厲批評,延安北一區的工作報告,則得到選民的熱烈稱讚。另外,在各級選舉會議中,一般均有提案,選民聽取政府工作報告,並提出和透過許多有關優待抗屬、發展經濟、推行教育、改善人民生活、鋤奸剿匪等提案。據統計,有2/3以上的鄉的選民大會都提出並熱烈地討論了具體的提案。
陝甘寧邊區普選的實施,充分體現了邊區人民的民主權利。邊區的政府來自人民,屬於人民,由人民當家作主,而邊區人民也只有在這樣的政權領導下才能真正獲得當家作主的權力。中國共產黨在陝甘寧邊區建立民主政治,進一步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鞏固了邊區各階層的團結,充分發揮了人民抗戰和參加各項建設事業的積極性,使邊區成為全國抗日、民主的模範。
經濟方面: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陝甘寧邊區是一個地廣、人稀、生產落後的地區,人民生活異常貧困。土地革命時期,廣大人民雖然分得了土地,生活有所改善,但在長期的戰爭和自然災害的影響下,根據地經濟遭到很大破壞。國內和平基本實現以後,陝甘寧邊區才逐步走向恢復和發展的道路。
為了建立鞏固的模範的抗日根據地,恢復和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以便積蓄力量,支援抗戰,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邊區政府和人民積極進行了恢復和發展生產的經濟建設。邊區政府在實行保障農民既得利益的土地政策的同時,堅決執行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適當地調整了邊區內各階級的關係和土地政策。1937年4月2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公佈了關於處置回蘇區豪紳地主的辦法,規定:“在已分配了土地區域,地主豪紳回來,可在原區鄉分配他以和農民一樣多的土地和房屋。但已沒收了土地不許還原,已經取消了租債,不許再索取。”“在沒有分配土地的統一戰線區域,地主豪紳的土地停止沒收。”'《林伯渠傳》,紅旗出版社,1986年版,第195~196頁。'
5月,又在政治上恢復了地主、富農、資本家、僧侶的公民權。這些規定宣佈後,許多在土地革命時期離開邊區的地主、富農和資本家紛紛返回邊區,參加了邊區的生產建設。
1937年4月,邊區政府制訂了恢復和發展生產、活躍商業貿易、發展交通運輸的《陝甘寧特區經濟建設計劃草案》,提出“我們要用一切力量將特區創造成為全國抗日民主的模範區域,使它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核心。”
6月29日,又公佈了《陝甘寧邊區經濟建設實施計劃》,要求發展水利,開墾荒地,改良土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