馱詿聳北�ⅲ�謔撬煬齠�慫��繆菡飧霰�緗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的繼任人,謹小慎微的毛奇將軍改變了這個計劃,以應付他認為是不同的情況。他不去加強右翼,反而減少右翼的實力三分之一,在左翼增加了八個師——此舉對法國是幸運的。由於其他障礙和延誤,毛奇縮短了以梅斯為樞軸而轉動的德國入侵戰線,以致他的部隊開到巴黎的東面而沒有加以包圍。幾個星期後,當德國人企圖用正面突擊攻佔巴黎時,他們在馬恩之戰中被擊退了。
首先要指出的是,後任對於前任所移交的計劃絕對有權加以修改,尤其是10年是一段很長久的時間,即令施裡芬本人仍任參謀總長,他也可能會修改自己的計劃,所以小毛奇的錯不在於修改計劃與否而是怎樣修改。
嚴格說來,小毛奇對於施裡芬的基本思想幾乎是完全接受,未加任何修改,這可以分條列舉如下:(1)在未來戰爭中德國必須兩面作戰;(2)採取東守西攻的原則;(3)在西線的攻勢主力指向右翼;(4)德軍必須假道比利時,即必須破壞該國中立。以上4點在1914年完全沒有任何改變,所以小毛奇實際上是在執行10年前由施裡芬所擬定的計劃。
然則小毛奇對施裡芬計劃又作了何種修改呢?只有一點,也可以說是致命的一點,那就是兵力的分配。施裡芬計劃的最大特點就是其兵力的分配非常不平均:東西線兵力之比為1:8;在西線上,其右翼又佔總兵力的7/8,只留下1/8的兵力部署在左翼。計劃中的西線總兵力共72個師:53個在旋轉的右翼上,10個師面對凡爾登(Verdun),構成整個部署的樞軸,而沿著洛林省的要塞線上(左翼)則只有9個師。
照李德哈特分析,這是很精明的計算,把左翼兵力減弱到最低限度以使右翼達到空前的強度。即令法軍攻入洛林,壓迫德軍左翼後退,也仍不能阻止德軍右翼的攻勢,而且愈深入則愈危險。這好像一扇旋轉門一樣。若法軍向前推這一面,則後面的一面就會倒轉過來打在其背上。壓迫得愈重則反擊也愈加重。
富勒也指出施裡芬計劃的要點是:右翼在對攻勢有利的地區中作戰,其兵力足夠包圍安特衛普、那慕爾和巴黎。左翼在對守勢有利的地區中作戰,其兵力的強度僅以能誘敵深入為限度。這種兵力分配實為施利芬計劃成敗之關鍵。若不這樣分配則施利芬計劃就不可能作有效的執行。小毛奇一方面改變兵力分配比例,另一方面又照原案進行,其結果當然是兩面不討好。平心而論,小毛奇改變兵力分配並非沒有道理,但要改變則計劃也會隨之改變,總而言之,二者不可兩全。
到1914年,俄國在日俄戰爭中所受的創傷早已恢復,其兵力的數量和動員的速度都已超過施利芬當年的估計。此時德國由於人口的增加,可用的兵力也隨之略有增加,小毛奇都用來增強東線,結果西線的兵力反而相對減少,照原計劃西線兵力約180萬,現在反而減到140萬。也許有人會替小毛奇辯護,認為若非他增強東線兵力,則不僅坦能堡(Tannenberg)的勝利將不可能,甚至普魯士王室發祥之地(東普魯士)也可能不保。但這顯然與施利芬的原意相違,因為他曾引述腓特烈大帝的名言作為解釋:“寧可犧牲一省,但在尋求勝利時決不可分散兵力。”
增強東線雖情有可原,但改變西線兵力分配則實無異於直接破壞施利芬計劃。小毛奇對於西線兵力的分配大致為:左翼30萬,中樞40萬,右翼70萬(共140萬)。原計劃左右之比為1:7,現在大約變成1:3。當然,這些數字的計算不一定精確,但右翼不曾照施利芬遺訓所要求予以增強,反而相對減弱則為無可否認之事實。
小毛奇為什麼這樣分配兵力,對此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釋,但均為事後之論,所以在此也毋庸細述。有人指出,即令右翼兵力不減弱,施利芬計劃也未必能生效(在下文中將再詳論),但這是另外一回事,與小毛奇的功過無關。嚴格地說,小毛奇的最大錯誤也許還不是減弱右翼而是增強左翼。施利芬計劃是右攻左守,並儘量引誘法軍向左深入,這樣就可以間接幫助右翼的成功。小毛奇不僅增強左翼兵力而且更容許左翼發動攻勢,結果遂把法軍從左向右趕,反而增強了他們對抗德軍右翼的能力。
毛奇雖然接受了施裡芬計劃,但他卻把它的性質完全改變了,儘管如此,在一九〇六年到一九一四年之間,德國卻又新增了幾個軍。在俄國方面,他大致還是依照施裡芬的老計劃,一共保留著四個(現役的和預備的)軍,一個預備師,一個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