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已經置身於超凡脫俗的淡泊世界。

平時,人們在正規的茶室品茶的機會並不太多,然而,他們的生活情趣中卻瀰漫著和茶道千絲萬縷的聯絡。

大凡有文化修養的男女都對茶道有所造詣,難怪名門閨秀出嫁前都一定要學習茶道花道。與其說她們的學習是一種身份象徵,毋寧說是茶道花道是一種與身份相符的人格磨練,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修身養性,感悟人生哲學。當一個人達到對茶道運用自如的境地後,他的內心也會悟出茶道的精髓,也就必然修煉出了優雅的舉止和超然的精神。我們甚至可以在日本人的產品開發、製造、銷售等企業理念中發現茶道精神無所不在。

記得許多年前在國內的時候讀到過一篇印象很深的文章,說的是一個來中國的日本孩子因為沿路沒有找到垃圾箱,手捏著吃過的冰棒木棒走了一個上午都沒有將垃圾扔在地上。其實,只要來過日本的人留心一下就會發現,這樣的事情對普通的日本人來說是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

茶道的禮節中就有一條常識:“在茶會吃過點心的紙屑要用手絹或懷紙包好帶走,不可留下。”可見早在幾百年前,日本的茶道文化中就告誡茶道習者不要留下垃圾。平時我也發現,在去日本人家裡做客的時候,我會尋找室內垃圾桶扔掉垃圾,而一同去的其他女客人卻把紙屑悄悄放到自己的口袋裡帶回家。

陪同國內客人半個小時的品茶過程只是讓他們體驗一下日本傳統文化的形式,而對古人倡導的“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的哲學思想和茶道中的平等、互敬、自斂的道德觀念的領悟則需要長時間的修煉。我本來以為茶道是一個遠離生活的文化藝術,其實,從日本人的道德、品格、思想、藝術、情感表達和日常行為中都能感受到茶道的影響和它所追求的境界。

導遊京都

深秋時節,大學好友來日本出差,工作結束後有兩天時間想到處看看,問我有什麼去處。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帶朋友遊覽了日本人心中的故鄉京都。京都的17個寺院、神社和古城被指定為世界遺產群體。當年我來日本的第一站是京都,而且在那裡生活了10年,對京都的景點和交通除了熟悉之外,京都口音、京都寧靜的街景都會讓我感到親切。

京都人無論在城市建築還是生活習慣上都努力儲存著古都的傳統氛圍。市內建築物的高度被限制在30米以下,除了交通的需要,建造了唯一的現代化建築京都車站之外,整個京都市內不像東京、大阪這些大城市那樣高樓聳立,也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閃耀現代化的輝煌。京都的大街小巷瀰漫著古樸和寧靜,京都人也不像大都市的人們那樣匆忙和冷漠,他們的斯文和含蓄表現出內心的從容。京都是日本的文化源頭,而這個源頭很多來自於中國。剛來日本的時候除了聽不懂人們的說話之外,似乎不覺得是到了國外。日本人的根在京都,我從京都出發開始接近日本,直到最近我才覺察到這是非常幸運的事情。

在京都可以看到傳統的人文景觀,悠久的歷史讓京都人的舉手投足間流露的氣質都會滲出獨特的高貴和優雅。除了著名的寺院神社之外,京都住宅區的深巷裡還分佈著數不清的小神社、小寺院,京都人似乎比其他地方的人對神明的信奉更為虔誠。

我曾經居住的地方是老京都的居民區,住地路邊三步一座石像,五步一座供臺,石像兩邊供奉的鮮花和水杯每天都有人更換和打掃,許多當地人走過那裡都要合手低頭拜一拜。他們會把每天的煩惱和擔憂告訴神明,比如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朋友的安否,孩子的工作等等。他們覺得只有這樣,老天才會保佑大家安康無事。

我陪著朋友來到以巧妙的建築結構和建造工藝而聞名的清水寺。京都觀光最主要的就是參拜神社和寺院。寺院是供奉佛教佛祖的聖地,神社是日本的民族宗教供奉天皇祖先的中心,二者都為聖潔的境域。在供人們朝拜的殿堂門口有一個功德箱,也就是接受香客香油錢的箱子。在中國的寺廟,朝拜者的心理多半是扔進的錢越多,就越能得到菩薩的保佑,自己的心願實現的可能性就越大。日本則不同,一般來說都是投擲日幣5元,取5元和“ご縁”同音以祈求與神結緣的意思;根據諧音,另外也有10元(緣分的重疊)、15元(足夠的緣分)、45元(始終有緣),取中間有洞的5元和50元硬幣象徵願望貫通的意思。

因為我事先沒有跟朋友說明投擲錢幣的說法,不知道他們給清水寺的千手觀音多少供奉,錢幣發出的清脆響聲一定足以讓觀音菩薩知道他們的誠意。功德箱上方有個大鐘鈴,投幣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