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無論如何,我們的文明似乎總是上等的。於是,在中國經濟今天處於崛起勢頭的時期,再次聽到“用中華文明整合世界”,就不奇怪了。

但是,在我們對制度文化的成因有更深入瞭解之後,“用中華文明整合世界”的口號是否還顯得有意義呢?

txt小說上傳分享

最後的話:發展金融是中國的唯一出路(1)

金融技術、經濟增長與文化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絡?一般來說,關於金融的話題主要會講金融發展或者金融市場,而不是以“金融技術”來表述,更不會把文化和金融技術聯絡在一起。在我看來,文化,尤其是家庭和社會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社會的金融技術發展與否,或者說許多文化內容都是為了克服金融的不發展而產生並演變出來的。金融發展與否也是國家興衰的決定因素之一。因此金融技術發展是經濟增長、社會福利趨向合理化的必要架構。

科學技術與金融技術

五四運動討論的德先生和賽先生之中,賽先生在中國社會被接受的程度現在已經非常廣泛,關於科學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好處,我們大家都能夠理解或者充分認識了。比如,1854年容閎作為第一個留美中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坐船從紐約回國共花了154天,經歷近半年時間的海上折磨才到家。而今天從紐約到北京只要坐13小時的飛機。現代運輸技術顯然大大加快了跨地區貿易的速度,使人們在一年裡能完成的交易次數上升十倍、百倍,運輸成本也大大降低了,使產品市場擴充套件到全世界,讓我們的收入增長許多。越洋電話、email、網際網路技術就更不用說了,這些不僅使世界變得很小,也大大增加了人類生產力,使經濟發展上升到全新的高度。由此我們很容易看到資訊和交通技術對人類的貢獻,對GDP的貢獻是多麼的巨大。那麼金融技術呢?似乎我們都不曾想過這個問題。

按照我們熟悉的政治經濟學,只有勞動才創造價值。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也如此,總覺得只有生產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製造實物,那才是真正在做事,在真正創造價值。我們說金融的作用是幫助對資源進行配置、對不同時期和不同境況的收入進行配置,也幫助不同人之間進行資源配置,這些當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貢獻。因而,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當你說“華爾街公司和我們這些研究金融、經濟學的人也給社會創造關鍵的價值”時,這是我們中國人絕對不能理解、也不能夠接受的。

如果長此以往,研究金融、經濟學的人在社會里就只好是二等公民或者三等公民了。我們怎麼證明我們做的東西和那些搞工程、搞科學的人對社會做的貢獻是可以相比的?要改變人們傳統的觀念可能是非常長的一個過程,但是我們不妨試一試。因此,我今天要講的就是金融技術方面的變遷、創新和發展,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實際上至少不應該低於電腦和科學技術能給社會帶來的貢獻。

金融技術對個人生活的意義

我們先來看看金融技術發展對生活、對個人和家庭的實際影響可能是什麼。有意思的是,過去這些年當人們講到證券市場發展的重要性時,絕大多數都是圍繞著企業融資來講的、是圍繞著宏觀經濟增長來討論的。也就是說,我們的觀點是:為了企業的發展,我們必須去發展金融和資本市場。但我要講的是,拋開金融發展對企業、對整體經濟本身的影響不管,那怕只是針對老百姓的生活,金融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住房按揭貸款(mortgage loans)為例,這個金融品種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對老百姓一輩子的生活幸福是影響非常、非常大的。為理解這一點,我們大致可把一個人的財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流動性資產,比如存款、房地產和股票;另一部分是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就是未來工資和其它收入流的總折現值。但這兩者是有差別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張三今年28歲,今天拿到金融博士,假設他拿到金融博士後找到一份好工作,未來30年裡每年的收入預期為10萬。這些未來收入的折現總值就是張三的人力資本。假設折現後他的人力資本一共為200萬元,那麼即使張三今天沒有流動性資產,他今天擁有的人力資本財富是200萬,他應該覺得已經很富有了。但,問題是這個財富畢竟是不能馬上花的,如果沒有金融技術的幫助,對張三來說他依舊會感到很窮。 。 想看書來

最後的話:發展金融是中國的唯一出路(2)

有了金融市場和證券市場,有了金融工具的幫助,這2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