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她也鼓勵蘇珊:“我知道蘇珊會與眾不同的。”哈麗雅特回憶說,有一次她們一起乘火車外出,身邊有這麼個聰明的美少女做伴,又正好有去什麼地方的契機,這一切讓她轉身對蘇珊說“你會做出一番事業的!”哈麗雅特不清楚蘇珊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她當然知道蘇珊愛好文學,她們談過托馬斯·曼,談過蘇珊與一箇中學男生的友誼,後者有著類似的文學感受力,但是,蘇珊要成為作家這一點並不明顯。和賈梅克·海沃特一樣,哈麗雅特看到的蘇珊大部分時間都在埋頭讀書。
蘇珊有著照相機般的記憶力,她看什麼書,什麼書似乎就能鎖進記憶。哈麗雅特認為她把整個圖書館都裝進了腦子裡。乍看起來,蘇珊顯得十分平靜;實際上,她的平靜中伴有智性的才華和優雅。看到這麼小的女孩身上就有這樣的結合,真叫人感到詫異。不過,哈麗雅特與蘇珊走動得很近,她看到這一形象偶爾也會破碎,因為蘇珊畢竟閱歷尚淺,不能在複雜的成人世界裡保護自己。蘇珊愛哭,要拿住她並不需要發生什麼大事,哈麗雅特刁蠻起來就夠她受的。
在伯克利的那學期結束後,哈麗雅特和蘇珊就分開了。她們還是朋友,但蘇珊五十年代後期去歐洲的時候,兩人才又聯絡上。在巴黎,她們又續上了在伯克利開始的交往,當然,是在蘇珊結束了她的芝加哥之戀、也結束了與菲利普·裡夫的婚姻之後。
一九四九年秋,蘇珊·桑塔格到芝加哥大學。她參加了新生編班考試,結果,本科生十四門學年課程她有八門得了好名次。這就意味著她可以選修研究生課程,而這類課程通常到大四才允許修讀。
從一九二九年起,哈欽斯就是校長。儘管他享有很高的聲望,也很受公眾歡迎,但是,他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他輕視部門特權,維護推崇經典的莫蒂默·艾德勒,老師們對此一直持反對意見。但是,哈欽斯的個性對聰明絕頂、胸懷遠大抱負的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批評家喬治·斯坦納記得:
對於想勤奮讀書的學生來說,這所大學極其開放;對於想偷懶的學生,則會很沒勁兒的。這不是一個你可以來只想舒舒服服過日子的地方。首先,氣候惡劣;其次,學校鞭策你快馬加鞭,奮力向前。哈欽斯蔑視假期,蔑視休息。他是個工作狂,沒有人會因為學他而感到羞愧。他憎恨做事馬馬虎虎,憎恨碌碌無為,憎恨膽小怯懦;他並不隱瞞自己的標準。因此,他樹下許多仇敵。假使達不到要求,請你走人。別裝樣子。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嚴格之極,他看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對別人有同樣嚴格的要求。哈欽斯是個偏激的柏拉圖式的精英主義者——徹頭徹尾的。 txt小說上傳分享
邁向更美好的生活(4)
桑塔格也會成為這樣的人。“柏拉圖式的”是個關鍵詞。首先是致力於思想——哈欽斯從來都不主張大學去提高周邊鄰里的素質。他超越了那種想法,超越周邊環境,與之保持距離。
哈欽斯不贊同高等教育體制化,不贊同人們為了成為一個功成名就的知識分子而必須做的事情。他不喜歡考試等第和將課程分為一門門學科的想法。他標舉精通——而非撰寫論文和完成課堂作業這類苦差事。學年年終綜合考試會展示學生所學到的東西。學生對所學知識精通與否一下子就能看出。對這一點的強調把一些學生逐出大學,但也將另外一些學生(如喬治·斯坦納和蘇珊·桑塔格)吸引進來。斯坦納一年就拿到了學位,桑塔格花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在芝加哥這個地方,你可以快馬加鞭,完成學業。
其他同學感到恐懼的東西——固定的課程,桑塔格卻喜歡。芝加哥大學對求學有明確的規定,桑塔格一向遵守;畢業後她搬了二十次家,但她的課程大綱卻一直儲存著。
她埋頭於這些課程,學習如何細讀文字,花三個小時琢磨兩三個句子,這樣的課讓她陶醉不已。她把哈欽斯的管理制度描寫為一種“仁慈的*”。上課,聽音樂會,聽歌劇,看電影,她感到從來都沒有這樣幸福過。
桑塔格在學校戲劇表演中擔任角色,並獲得了舞臺經歷;她也在芝加哥大學參加由麥克·尼科爾斯導演的戲劇演出。透過這些經歷,她無疑變得沉著。在課堂上,學生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要進行辯論。桑塔格後來對記者莫莉·麥奎德說,這樣的知識詠歎調會“持續好幾分鐘”,就像柏拉圖對話一樣。
桑塔格是從約瑟夫·施瓦布那裡學到蘇格拉底問答法的 ;在她眼裡,約瑟夫·施瓦布是芝加哥大學最了不起的老師。大一的時候,她聽他的哲學課,拿學分;到了大二,這同一門課程她又旁聽了一年。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