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有人斥之為“怕死”。
在接下來的整整一個下午的搜尋中,慄田非但沒有找到他的決戰物件,反而3次遭到美國第3艦隊艦載機累計150架次的空襲。
發動突襲的艦載機來自快速航空母艦編隊第1大隊。
該大隊剛剛在萊特灣東北400海里處的烏利西錨地加油完畢,受哈爾西之命,特地趕來增援金凱德的第7艦隊。萊特灣十萬火急,為了早一分鐘趕到萊特戰場,該大隊不待航空母艦駛近交戰海域,便命令艦載機攜帶副油箱和炸彈從較遠的地方起飛。這樣,每架飛機都沒有加掛沉重的魚雷。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慄田艦隊雖受到美軍飛機的多次襲擊卻沒有造成太嚴重的損失。戰列艦“金剛”號被炸開一道幾公分寬的裂縫,油艙進水,推進軸變形。戰列艦“榛名”號一個鍋爐被炸燬。巡洋艦“矢矧”號艦身上出現多處彈洞,魚雷管失火。只有驅逐艦“早霜”號傷勢嚴重,最終沉沒。
將近黃昏時分,慄田鑑於手下的驅逐艦所剩下的油料已經不多了,各艦的官兵早已疲憊不堪,遂下令艦隊“撤出戰鬥,返航。”晚上9時30分,慄田艦隊進入聖貝納迪諾海峽,只有“野分”號驅逐艦為了從即將沉沒的“築摩”號重巡洋艦上接下艦員而落在後面。
26日,掉隊的“野分”號驅逐艦被日夜兼程南下救援的哈爾西所率的艦隊消滅。
臨風一神風(6)
慄田艦隊逃脫了美國軍艦的打擊,卻擺脫不了美國飛機的空襲。慄田本人早就想到了這一點。他發電報給駐菲律賓的日本第5航空隊,請求大西瀧治郎司令官在26日上午派出飛機,對可能出現在聖貝納迪諾海峽北面萊加斯皮半島附近的美國艦艇編隊予以攻擊,奪取那裡的制空權,但發出去的電報如泥牛入海,毫無反應。
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慄田所料,26日上午8時34分,30架美國飛機從雲端俯衝而下,撲向一路急駛的慄田艦隊。首先倒黴的是輕巡洋艦“能代”號,它被魚雷擊中而無法航行。超級戰列艦“大和”號也中了兩顆炸彈,好在它裝甲厚,筋骨壯,航行速度並沒有降下來。
兩個小時後,執行第二波攻擊的30架美國飛機又飛臨慄田艦隊頭頂。日軍官兵發現,這次前來的對手更加可怕——它們是當時最大的B…24型“解放者”重轟炸機,攜帶的是500公斤的大威力炸彈。爆炸聲中,“大和”號的錨室首先進水,艦身被炸開一個大洞,接著它的一號炮塔水線部位也被擊中一顆炸彈。戰艦的龐大身軀在周圍十幾丈高的水柱衝擊下,就像地震中的建築物似的搖晃起來,湧上甲板的海水沖走了一切沒有拴牢的物品,甚至濺到站在艦橋上的慄田身上。
美國飛機的第三波攻擊是最致命的。猛烈的轟炸把勉強飄浮在水面上的“能代”號送入海底,令戰列艦“長門”號遍體鱗傷,也為“大和”號增加新的彈痕。有“不沉戰艦”之稱的“大和”號艦艏湧入海水3000噸,過去高昂的船頭差點扎入水中,水兵們不得不在戰艦後部緊急注水2000噸,使它保持平衡,才又蹣跚前進。
28日夜晚9時30分,疲憊不堪、遍體鱗傷的艦隊拖著長長的油跡悄然返回汶萊灣。6天前出征時擁有7艘戰列艦、11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的強大陣容,現在只剩下彈痕斑斑的4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大和”號因為錨機破損,不能拋錨,只好與7000噸的油輪“雄鳳丸”並靠在一起,活像一個兩腿抽筋的壯漢,靠著別人扶持才能站立。
那些站在甲板上的年輕水兵對戰爭真相和日本的戰爭能力並不知情。他們穿著散發著濃重硝煙氣味的軍服,仍在七嘴八舌地談論著剛剛發生過的那場戰鬥。其中一個人唉聲嘆氣地說:“過去我們的戰列艦多牛!艦對艦,面對面,我們怕過誰?可是,美國人卻一次又一次地用飛機對付我們,讓我們有勁使不出來。想起來真讓人感到窩囊啊!”另一個人神秘地說:“你們知道嗎,國內正在加緊製造新型航空母艦,‘雲龍’號和‘天城’號已經在裝備索具,‘葛城’號也很快要竣工了。只要這三艘航空母艦投入作戰,日本海軍還可以東山再起,我們也可以用飛機打美國的軍艦呀!”站住艦橋上的慄田聽到這些議論,嘴角露出一絲苦笑。作為一名長期在海上拼殺的軍人,作為一名日本海軍的高階將領,他很清楚日本海軍的現狀,他深知遭受如此慘重損失的艦隊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是無力重返戰場的,而那些仍趴在船臺上的新建航空母艦要達到出航作戰的要求則是很久以後的事。毫無疑問,萊特灣海戰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