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要和孩子有良好的關係,在互相瞭解、信任、忠誠的基礎上才能談引導。所以,花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是非常必要的,陪伴時多和孩子溝通、多交流,用愛心和耐心來澆灌孩子。

2.引導孩子獲得幸福人生

父母要給孩子引導什麼樣的人生?高學歷?高收入?……其實宗旨都是——幸福人生。而幸福的基礎是孩子擁有健康的身心。正如貝多芬所說:“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援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外也是道德。”

3.從引導孩子的心靈開始

孩子身心的健康,在於每一次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及時的引導。而父母該將孩子的心往哪個方向引導很重要。正如,孩子告訴你,他今天在課堂上舉手,可是老師沒有叫他發言,他心裡很難受。那麼,父母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原因很關鍵。

父母在表示理解的同時可以說:“是不是你經常不舉手,老師很難注意到?”或“你要理解老師在給其他同學機會。”或“今天是不是犯了什麼錯誤啊?”……總之,父母要幫助孩子找自己的原因,只有這樣,孩子的內心才能真正平靜下來。

『教育名言』

能夠正確地教育引導孩子,歸根結底,並不是教給孩子什麼東西之類的教育技術問題,而是父母本身作為一個人,是否能有正確履行職責的生活方式問題。

——(日本)池田大作

一般而言,缺乏父母支援的孩子,往往自我價值感較低,妨礙了他們建立良好的品行和達到較高的成就。這不但影響孩子個人和家庭,而且對國家也不利。

——(美國)里根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6.具備良好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種智力特徵,更是一種人格特徵,一種精神狀態。一個有創新能力的人,會積極探索,同時有把握機會的敏銳性。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或許時時刻刻都需要我們去創新,父母如果不想和孩子陷入生活的百般聊賴中,就要學著提升創新能力。

『經典事例』

大衛·休伯爾是加拿大著名神經科學家。他從小就喜歡做化學實驗,並把家中的地下室變成了小實驗室。15歲那年,他想用砂糖等原料造一顆“炸彈”,但擔心會把小實驗室炸壞,就在院子裡試驗。結果,試驗雖然成功了,但巨大爆炸力把他擊倒在地,幸好沒有受傷。

爆炸發生後,休伯爾擔心父母會責罵他。但父母並沒有那樣做,也沒有禁止他做實驗,而是對他說:“做實驗必須要講科學,要嚴謹,容不得半點僥倖和想當然。這樣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創新。”這些話極大地激發了休伯爾的信心。之後,休伯爾專心於科學研究,並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最終榮獲了諾貝爾獎。

『教育感悟』

許多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在少年時都不是〃安分守己”的人物,他們經常會冒出一些奇思怪想,有時還會闖禍,而他們的父母大多都是一種寬容的態度面對他們的問題,因為父母知道創新精神是成就科學的必要條件,而失敗或者闖禍本身會使孩子從中得到教訓。父母的寬容可以很好地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創新意識。

然而,是不是隻有想成為科學家才應該有創新能力,而其他領域或普通老百姓就不需要有什麼創新意識了?當然不是,因為創新意識其實是積極改變現狀的心態。一個有創新能力的人,會把這種能力用到工作中、生活中、與人交往中,使每天都是嶄新的。

『身體力行』

作為父母,要想使孩子有創新意識,自己首先要做到這幾點:

1.有樂觀、向上的心態

樂觀是對周圍人、事、物理解、包容和積極的態度,而一個悲觀的人難免對生活有埋怨、看不慣、牴觸的情緒。一個人一旦陷入悲觀消極中,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沒有源源不斷活水的流入,就不可能有所謂的創新,生活不但是循規蹈矩,而且是唉聲嘆氣。所以,首先對生活有一個樂觀向上的心態,才會有潛能去發現和創造生活的新鮮。

2。 善於積累

很多時候,看似當下用不著的知識或經驗,很有可能成為以後創新的資糧。所以,生活中、工作中,如果我們習慣把學習到的、體悟到的都記錄下來,這種積累就是在為以後的創新做準備。

3.學會不斷更新生活

當工作中遇到瓶頸的時候,不要逃避,而是學著突破,突破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