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逆作用,治療水飲停留在胃,嘔吐清水痰涎等症,但前方以和胃降逆為主,後方則以溫陽化飲為主。
常用藥:半夏、生薑和胃降逆止嘔;茯苓、白朮、陳皮、甘草健脾利水化溼;桂枝溫化痰飲。
溼阻中焦,氣機不利,脘痞脹滿,苔厚,可加蒼朮、厚朴、枳實燥溼理氣;脘悶不食者,加白蔻仁、砂仁化濁開胃。若胸膈煩悶,口苦,心煩不寐,舌苔黃膩,痰鬱化熱者,可改用黃連溫膽湯加減,以清熱化痰,和胃止嘔。
4。肝氣犯胃證
症狀:嘔吐吞酸,或乾嘔泛惡,脘脅脹痛,煩悶不舒,暖氣頻頻,每遇情志失調而發作或加重,舌邊紅,苔薄膩或微黃,脈弦。
證機概要:肝失疏洩,橫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嘔。
代表方:半夏厚朴湯合左金丸加減。前方行氣開鬱,化痰降逆,用於七情鬱結,氣滯於胃,泛惡嘔吐;後方辛開苦降,洩肝和胃,用於肝鬱化火,上逆犯胃所致的嘔吐。常用藥:厚朴、蘇梗、香附、佛手疏肝解鬱,理氣和胃;半夏、生薑、旋覆花降逆止嘔;吳茱萸、黃連辛開苦降,洩肝安胃;茯苓滲溼健脾。
若肝鬱化熱,心煩口渴者,酌加竹茹、黃芩、蘆根洩熱生津止渴;口苦嘈雜,大便乾結,腑氣不通者,酌加大黃、枳實通腑止吐;鬱熱傷陰,口燥咽乾,胃中灼熱,舌紅少苔者,去厚朴、紫蘇等香燥藥,加北沙參、麥冬、竹茹等養陰和胃,潤降止吐;若胸脅脹滿疼痛較甚,加川楝子、鬱金、香附疏肝解鬱;若嘔吐日久,諸藥無效,胸脅刺痛,舌有瘀斑者,可酌加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嘔吐苦水甚或黃綠水者,屬於“膽嘔”,多由膽熱犯胃所致,宜黃連溫膽湯合左金丸加黃芩、連翹、代赭石等清洩膽火,降胃止嘔。
5。脾胃虛寒證
症狀:飲食稍多即欲嘔吐,時發時止,食入難化,胸脘痞悶,不思飲食,面色咣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溫,口乾不欲飲,大便溏薄,舌質淡,脈濡弱。
證機概要:脾胃虛寒,失於溫煦,運化失職。治法: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理中湯加減。本方具有溫補脾陽、甘溫降逆之功效,用於脾胃虛寒,脾失健運,胃氣不降之嘔吐。
常用藥:黨參、白朮、甘草益氣健脾;乾薑、吳茱萸溫中和胃;半夏、砂仁和胃理氣,降逆止吐。
胃虛氣逆,嘔惡頻繁,噯氣頻作,中脘痞硬者,酌加代赭石、旋覆花、枳殼等以鎮逆和胃;陽虛水飲內停,嘔吐清水,胃脘冷脹,四肢清冷者,宜加附子、川椒、桂枝等,以溫中化飲,降逆止嘔。
6。胃陰不足證
症狀:嘔吐反覆發作,或時作乾嘔,噁心,似飢而不能食,胃脘嘈雜,口乾咽燥,舌紅少津,苔少,脈多細數。
證機概要:胃陰不足,失於濡潤,和降失司。治法:滋養胃陰,降逆止嘔。
代表方:麥門冬湯加減。本方具有益胃生津、降逆下氣功能,用於胃陰不足,潤降失司之嘔吐。
常用藥:北沙參、麥冬、石斛、烏梅養陰生津;太子參、谷芽、甘草益氣和胃;半夏降逆止嘔。
若嘔吐甚,加竹茹、橘皮、枇杷葉和降胃氣;津傷較甚,大便燥結,舌紅無苔者,酌加生地黃、天花粉、火麻仁、白蜜等生津養胃,潤燥通腑;伴倦怠乏力,納差舌淡,加白朮、山藥益氣健脾。
【預後轉歸】
暴病嘔吐一般多屬邪實,治療較易,治療及時則預後良好。惟痰飲與肝氣犯胃之嘔吐,每易復發。嘔吐日久,病情可由實轉虛,或虛實夾雜,病程較長,且易反覆發作,較為難治。
久病、大病之中出現嘔吐,其輕重進退取決於原發疾病的控制。若嘔吐不止,飲食難進,脾胃衰敗,後天乏源,易變生它證,或致陰竭陽亡。
【預防調護】
飲食失調是導致嘔吐最常見的原因,因此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暴飲暴食,不食變質腐穢食物;脾胃素虛者勿過食生冷、肥甘膩滯等食品;胃中有熱者忌食辛辣、香燥之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對肝氣犯胃者尤當注意。對可能引起嘔吐的原發疾病要積極治療。
嘔吐患者應少食多餐,以清淡流質飲食為主,並注意營養的均衡。忌食肥甘厚膩、生冷粗硬、腥羶異味及辛辣刺激之品,必要時禁食。對嘔吐不止的病人,應臥床休息,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重症、昏迷或體力差的病人要側臥,防止嘔吐物進入氣道。吐後用溫水漱口,清潔口腔。
【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