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8部分

西醫學所稱的功能性發熱多見於女性,體質偏弱,常兼有多汗、怕冷、心悸、失眠等氣血不足的症狀。中醫理論認為氣血相關,陰陽互根,血虛者多兼氣虛,陽虛為氣虛之極,陽虛者必見氣虛。故對於相當部分的功能性發熱在甘溫除熱法的基礎上,針對病情加減化裁,常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醫案舉隅】

郭某,女,40歲。因久患低燒症於1973年6月17日初診。

3年來下午低燒,常達37。7℃~38。8℃,每到夜間兩腿發麻,精神委頓不振,經西醫檢查原因未明,久治無效。脈細稍數,左關稍弦,舌無苔略紅。有陰虛肝陽旺現象,都氣丸加柴、芍、桂,以滋腎調肝。

生地黃24g,山茱萸12g,懷山藥12g,丹皮12g,澤瀉9g,茯苓9g,柴胡6g,五味

子6g,白芍9g,肉桂6g,水煎服,7劑。

6月26日二診:低燒下降到37℃,囑再服前方十餘劑,以鞏固療效。

按語:方中六味丸,系錢仲陽從金匱腎氣丸減桂、附而成。《醫方論》謂:“此方非單治肝腎不足,實三陰並治之劑。有熟地之滋補腎水,即有澤瀉之宣洩腎濁以濟之;有萸肉之溫澀肝經,即有丹皮之清瀉肝火以佐之;有山藥之收攝脾經,即有茯苓之淡滲脾溼以和之。”此證下午低燒,夜間腿麻,為真陰虧損,又是女性,故以生地易熟地,人五味子成都氣丸,以益氣強陰,加柴胡疏理滯氣,抑肝散火,益白芍以斂虛熱、護營陰,要點加桂作反佐,使引火歸原,以退久虛低燒。

(中醫研究院編。嶽美中醫案集。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

【古代文獻精選】

《諸病源候論·虛勞熱候》:“虛勞而熱者,是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故內外生於熱,非邪氣從外來乘也。”

《醫學心悟·火字解》:“外火,風、寒、暑、溼、燥、火及傷熱飲食,賊火也,賊可驅而不可留。內火,七情色慾,勞役耗神,子火也,子可養而不可害。”“養子火有四法:一日達……所謂木鬱則達之,如逍遙散之類是也;二日滋……所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如六味湯之類是也;三日溫……經曰勞者溫之,又曰甘溫能除大熱,如補中益氣湯之類是也;四日引……以辛熱雜於壯水藥中,導之下行,所謂導龍人海,引火歸原,如八味湯之類是也。”

《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症目》:“身外涼,心裡熱,故名燈籠病,內有瘀血。認為虛熱,愈補愈瘀;認為實火,愈涼愈凝。”“晚發一陣熱,每晚內熱,兼面板熱一時。”

第六節汗證

汗證是指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洩失常的病證。其中,不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亦稱為寢汗。《明醫指掌·自汗盜汗心汗證》對自汗、盜汗的名稱作了恰當的說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盜汗者,睡而出,覺而收,如寇盜然,故以名之。”

《內經》對汗的生理及病理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明確指出汗液為人體津液的一種,並與血液有密切關係,即所謂血汗同源,故血液耗傷之人,不可再發其汗。還明確指出生理性的出汗與氣溫高低及衣著厚薄有密切關係。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溼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在出汗異常的病證方面,談到了多汗、寢汗、絕汗等。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首先記載了盜汗的名稱,並認為由虛勞所致者較多。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自汗論治》雲:“無問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日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盜汗,或雲寢汗。若其飲食勞役,負重涉遠,登頓疾走,因動汗出,非自汗也。”對自汗、盜汗作了鑑別,並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現的自汗,應著重針對病源治療。朱丹溪對自汗、盜汗的病理屬性作了概括,認為自汗屬氣虛、血虛、陽虛、溼、痰,盜汗屬血虛、陰虛。明·張景嶽《景嶽全書·汗證》對汗證作了系統的整理,認為一般情況下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但“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汗》謂:“陽虛自汗,治宜補氣以衛外;陰虛盜汗,治當補陰以營內。”王清任在《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症目》中補充了針對血瘀所致自汗、盜汗的治療方藥。

自汗、盜汗作為症狀,既可單獨出現,也常伴見於其他疾病過程中。本節著重討論單獨出現的自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