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部分

益深重。

由於鼓脹病情易於反覆,預後一般較差,故屬於中醫風、癆、臌、膈四大難症之一,因氣、血、水互結,邪盛而正衰,治療較為棘手。若病在早期,正虛不著,經適當調治,腹水可以消失,病情可趨緩解。如延至晚期,邪實正虛,則預後較差,腹水反覆發生,病情不易穩定。如陰虛血熱,絡脈瘀損,可致鼻衄、齒衄,甚或大量嘔血、便血;或肝腎陰虛,邪從熱化,蒸液生痰,內蒙心竅,引動肝風,則見神昏譫語、痙厥等嚴重徵象;如脾腎陽虛,溼濁內蒙,矇蔽心竅,亦可導致神糊昏厥之變,終至邪陷正虛,氣陰耗竭,由閉轉脫,病情極為險惡。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初起脘腹作脹,食後尤甚,繼而腹部脹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顯露,臍孔突起。

2。常伴乏力、納差、尿少及齒衄、鼻衄、面板紫斑等出血現象,可見面色萎黃、黃疸、手掌殷紅、面頸胸部紅絲赤縷、血痣及蟹爪紋。

3。本病常有酒食不節、情志內傷、蟲毒感染或黃疸、脅痛、徽積等病史。

二、病證鑑別

1。鼓脹與水腫

鼓脹主要為肝、脾、腎受損,氣、血、水互結於腹中,以腹部脹大為主,四肢腫不甚明顯。晚期可出現肢體浮腫,每兼見面色青晦,面頸部有血痣赤縷,脅下癩積堅硬,腹皮青筋顯露等。水腫主要為肺、脾、腎功能失調,水溼泛溢肌膚。其浮腫多從眼瞼開始,繼則延及頭面及肢體,或下肢先腫,後及全身,每見面色晄白、腰痠倦怠等,水腫較甚者亦可伴見腹水。

2。氣臌、水臌與血臌

腹部膨隆,噯氣或矢氣則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為“氣臌”,多屬肝鬱氣滯;腹部脹滿膨大,或狀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腫,是為“水臌”,多屬陽氣不振,水溼內停;脘腹堅滿,青筋顯露,腹內積塊痛如針刺,面頸部赤絲血縷,是為“血臌”,多屬肝脾血瘀水停。臨床上氣、血、水三者常相兼為患,但各有側重,掌握上述特點,有助於辨證。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本病多屬本虛標實之證。臨床首先應辨其虛實標本的主次,標實者當辨氣滯、血瘀、水溼的偏盛,本虛者當辨陰虛與陽虛的不同。

二、治療原則

標實為主者,當根據氣、血、水的偏盛,分別採用行氣、活血、祛溼利水或暫用攻逐之法,同時配以疏肝健脾;本虛為主者,當根據陰陽的不同,分別採取溫補脾腎或滋養肝腎法,同時配合行氣活血利水。由於本病總屬本虛標實錯雜,故治當攻補兼施,補虛不忘實,瀉實不忘虛。

三、證治分類

1。氣滯溼阻證

症狀:腹脹按之不堅,脅下脹滿或疼痛,飲食減少,食後脹甚,得噯氣、矢氣稍減,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膩,脈弦。

證機概要:肝鬱氣滯,脾運不健,溼濁中阻。

治法:疏肝理氣,運脾利溼。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加減。前方以疏肝理氣為主,適用於胸脅悶脹疼痛較著者;後方以運脾利溼消脹為主,適用於腹脹、尿少、苔膩較著者。

常用藥:柴胡、香附、鬱金、青皮疏肝理氣;川芎、白芍養血和血;蒼朮、厚朴、陳皮運脾化溼消脹;茯苓、豬苓利水滲溼。

胸脘痞悶,腹脹,噫氣為快,氣滯偏甚者,可酌加佛手、沉香、木香調暢氣機;如尿少,腹脹,苔膩者,加砂仁、大腹皮、澤瀉、車前子以加強淡滲利溼作用;若神倦,便溏,舌質淡者,宜酌加黨參、附片、乾薑、川椒以溫陽益氣,健脾化溼;如兼脅下刺痛,舌紫,脈澀者,可加延胡索、莪術、丹參等活血化瘀藥物。

2。寒水困脾證

症狀: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甚則顏面微浮,下肢浮腫,脘腹痞脹,得熱則舒,周身睏倦,怯寒懶動,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弦遲。

證機概要:溼邪困遏,脾陽不振,寒水內停。治法:溫中健脾,行氣利水。

代表方:實脾飲加減。本方有振奮脾陽、溫運水溼的作用,適用於脾陽不振,寒溼內盛之腫脹。

常用藥:白朮、蒼朮、附子、乾薑振奮脾陽,溫化水溼;厚朴、木香、草果、陳皮行氣健脾除溼;連皮茯苓、澤瀉利水滲溼。

浮腫較甚,小便短少,可加肉桂、豬苓、車前子溫陽化氣,利水消腫;如兼胸悶咳喘,可加葶藶子、蘇子、半夏等瀉肺行水,止咳平喘;如脅腹痛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