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流水線是分工並行的生產方式的一個極好應用。很多小白作者往往將分工並行的生產方式等同於流水線,這是完全錯誤的。分工並行的生產方式人類有生產以來一直都是,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統籌法,宋代的丁謂(原來寫成沈括,在此感謝範公公的指正,如果你能出宮就更好了)在修理皇宮時將這個方法用的非常好,上了教科書。但從在此之前從沒有人將這個方法用到像福特這個地步,這是因為當時的技術水平達不到,無法實施。

2、為了降低這個完整時間,提高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福特研究了很多方法,如:把裝配汽車的零件裝在敞口箱裡,放在輸送帶上,送到技工面前,工人只需站在輸送帶兩邊,節省了來往取零件的時間。而且裝配底盤時,讓工人拖著底盤透過預先排列好的一堆零件,負責裝配的工人只需安裝,這樣裝配速度自然加快了。再後來,又將工人的動作加以標準化,研究降低每一步工序的時間,即管理人員用秒錶測量工人完成這個加工工序的各種動作的時間,找出最快的動作,以後這個工序的工人只能用這個動作去工作,廠方也按這個時間來安排工作流程。這個方式在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中有很好的表現。什麼?你沒看過?那你寫什麼2戰的架空文,去爆什麼海?BS100遍。

那麼,對於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真正利器是什麼呢?小白作者要能大規模生產,爆一個又一個XX武器海的神器是什麼呢?

燈光準備,它就是----以組合機床為代表的專業自動化機床(含凸輪軸控制的機械化自動機床)!!!

什麼?數控機床之前就有了自動化機床?沒錯,不要以為沒有計算機就不能自動化生產了,凡是一聽到自動化就和計算機聯絡在一起的可以拖出去T**TDS了。

下面摘抄一段組合機床的介紹:

組合機床是以通用部件為基礎,配以按工件特定形狀和加工工藝設計的專用部件和夾具,組成的半自動或自動專用機床。一般它採用多軸、多刀、多工序、多面或多工位同時加工的方式,生產效率比通用機床高几倍至上百倍,在大批、大量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並可用以組成自動生產線。組合機床一般用於加工箱體類或特殊形狀的零件。加工時,工件一般不旋轉,由刀具的旋轉運動和刀具與工件的相對進給運動,來實現鑽孔、擴孔、鍃孔、鉸孔、鏜孔、銑削平面、切削內外螺紋以及加工外圓和端面等。有的組合機床採用車削頭夾持工件使之旋轉,由刀具作進給運動,也可實現某些迴轉體類零件(如飛輪、汽車後橋半軸等)的外圓和端面加工。

最早的組合機床是1911年在美國的格林裡公司創制,用於加工汽車零件。1926年,美國在組合機床的基礎上建成第一條自動生產線(加工汽車底盤)。

1911年,米國,加工汽車零件。你注意到沒有?有人可能反應過來了。沒錯,這是福特汽車能大規模生產、流水線能震驚世人的基礎!

上面這段關於組合機床的話是否有點糊塗,沒關係,我來詳細舉個列子(以鏜床為列,因為這種組合機床最好了解)進行說明:

如果有一個齒輪箱,裡面有3根軸,那麼有3對孔要加工。用通用鏜床,要將齒輪箱放在鏜床上,用夾具固定好。開始加工第一個孔。這裡請注意,鏜床上加工件是不動的,透過伸出高速旋轉的鏜刀(你可以將它想象成古代的戈,只不過這個戈伸出的刀頭可以橫向移動,以適應要加工的不同孔徑),在加工件上將原來的毛糙的粗孔鏜成要求jīng度的孔。加工完後,收回鏜刀,測量加工的孔徑誤差是否達到要求,如果沒有達到,調整鏜刀的加工尺寸,重新加工。下面加工第2個孔時,必須鬆開夾具,移動齒輪箱,將第二個要加工的孔jīng密對準鏜刀的旋轉中心,以保證兩孔之間的中心距,用夾具夾好後,調整鏜刀的加工尺寸,再加工第2個孔。當然,良好設計的夾具在中間可以降低對工人對孔的要求。

將一面的3個孔加工完後,加工另一面的3個孔。這時,即使在夾具的幫助下,對孔都相當難了,因為一對孔之間的同心度要求很高。這3個孔加工出來是很不容易的。

有人會提問了,為什麼不一次加工一對孔?原因有以下2點:

1、兩孔之間的距離一般都比較大,鏜刀伸那麼長,在加工中受的力會讓刀杆彎曲,從而達不到要求的jīng度。

2、即使上一點解決,經常這兩個孔的孔徑不一樣,無法一次完成加工。

如果這些孔中有臺階孔(這樣的孔的截面形狀是個凸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