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的一位賢明聰慧的太子,李隆基認定會威脅到自己的皇位,於是設計將李瑛殺死,連帶著兩外兩個兒子一柄處死,擔心李瑛的同黨將來出來反對自己。
而且乃是的李隆基也已經快要到知天命之年了,但是就是如此,依然不肯放鬆對皇位的把持,竟然不顧大唐的安穩,只為了自己的皇位,不考慮身後之事,和大唐社稷江山。
李岫知道這樣的皇帝,此時就是太子李享被人廢了,全天下的人都在期待著新太子的出現,以此來穩定江山社稷,但是李隆基就是遲遲不肯擁立太子。
李岫清楚這是李隆基對其他的兒子不放心,尤其是對長子慶王李琮,慶王為人奸猾狠毒,李隆基對這個長子非常忌憚,時刻都在提防著,雖然有點時候也會比較一些慶王的,但是最後李隆基依然不肯擁立慶王為太子。
李隆基思考的只是自己的皇位,他不會顧及大唐的江山社稷,和當初的秦始皇一個樣子,認定自己會千秋萬代,但是對於設立太子一事有不得不為,並且心中非常牴觸和憤怒,這就是李隆基的心態。
此時,面對大唐的社稷安危,李隆基心中依然沒有放鬆對皇位的把持,他此時還沒有擁立新太子的打算,他不想接受自己會死的事實。
於是,李林甫知道這樣的皇帝早晚年絕對不會將大唐帶到什麼盛世頂峰,而是伴隨著昏庸和殺戮,最後招致天下沸騰的結果,不死都不會消停。
所以李林甫果斷地為自己的身後之事做準備,他推舉了楊釗,雖然此時心胸狹隘,而且為人奸邪,但是李林甫知道這樣人掌權之後不會對他趕盡殺絕。
李林甫清楚十五年為相,他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也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天下人早就對他有怨言了,一旦一個賢明的首相上位,那麼他們李家之人就要遭殃了,都有受到他的牽連。
所以李林甫寧願舉薦奸邪之人,禍害大唐社稷江山,也絕對不想出來一個賢明的首相,然會對他李林甫進行秋後算賬。
李岫心中非常清楚家父李林甫的決定,他沒有什麼不捨的,留在長安有權利和地位,但是也隨時面臨死亡,他會在家父李林甫離開之後,果斷地領著家族之人回到江南老家。
此時,李林甫示意自己的長子過來,然後在李岫的耳邊輕聲地說了幾句話。
隨後,李林甫就閉上眼睛了,有些疲憊地開始休息了,但是留下的確實已經呆傻在原地的李岫。
此時,李岫的心中都在顫抖,他還在懷疑是不是聽出了,他不敢相信這樣的話竟然是家父李林甫說出來的。
第372章皇甫唯明到成都
大唐社稷不穩,但是李隆基依然沒有立新太子,而是令在長安無所事事的皇甫唯明出陣成都,組織巴蜀防禦,對抗楊成。
畢竟此時巴蜀之地只有南大門的瀘州被楊成攻佔了,巴蜀之地有二十餘州,瀘州雖然地理位置重要的,但是無論是人口和地域都是無法和整個巴蜀相比的。
雖然大唐在瀘州損失了五萬精兵,而且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也被殺了,但是在富庶的巴蜀之地,大唐有人口不下三百萬,而且巴蜀之地又被稱為天府之國,自然是物產豐富。
在大唐被當做貨幣的絹布就是出自巴蜀,可見巴蜀的富裕,所以李隆基雖然對楊成非常忌憚,但是也沒有那樣過於恐慌,而是認定只有讓皇甫唯明在巴蜀之地經營一段時日,招募兵馬備戰,打敗楊成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最差也不會讓楊成繼續攻入巴蜀之地。
此時的皇甫唯明心中也非常憋氣,他的地位是楊成成就的,他和楊成之間有些太多的糾葛,尤其是女兒皇甫青青。
皇甫唯明當初雖然很器重楊成,但是他從心裡還是看不上楊成的,認為楊成身上的土氣太重了,根本就不配居於高位,更是配不上他的女兒皇甫青青。
所以,得知楊成造反之後,皇甫唯明心中一陣的嘲諷,他認定楊成絕對長久不了,這是楊成在自取其辱,根本就是自尋死路。
但是隨後楊成打敗了吐蕃贊普棄隸縮贊親帥的十萬大軍,然後又攻佔了瀘州,將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殺死,俘虜了四萬多唐軍,並且牢牢地佔據了瀘州。
皇甫唯明雖然心中很是驚愕,但是當接到他要赴任劍南,坐鎮成都備戰楊成之後,皇甫唯明心中頓時大為歡喜,他知道這是證明他的機會,他要抓住這個機會,將楊成擊敗,最後是將楊成的人頭送到長安,按時他不僅可以重新得回李隆基的信任,甚至可以拜相入朝。
皇甫唯明知道這是他的一個機會,如果利用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