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八萬人口,大唐百餘州之地,雄兵百萬,自然可以對付楊成的。
李隆基雖然知道楊成之患眼中,但是心中此時也已經有了主意,他隨後有問道李林甫:“愛卿這次病重,朝中政務擠壓,李適之一人無法處理,不知愛卿可口在舉薦一些良才,來處理國事。”
李林甫隨後有些憔悴的臉上依然是黯然無光,然後朝著李隆基說道:“陛下,大唐人才輩出,陛下無需擔心,楊家之人忠於陛下,陛下可以大用,楊釗此人雖然有些小節,但是處理政務是一個好手,陛下可以重用。”
李隆基聽到李林甫的話之後,頓時有些驚愕,但是此時清醒的李隆基立刻就明白李林甫的心思了,楊釗此時不僅有些小節,而且是人品有些問題,風度完全沒有,為人奸猾。
李隆基得知此人也是在楊成出使淮南道之後,作為副手的楊釗才進入朝堂之中,從一個春官升遷為禮部侍郎,也是破格提拔了。
李隆基清楚李林甫的心思,那就是此時長安朝野不穩,需要一些終於他的人出來主持朝政,楊家之人此時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楊玉環已經是貴妃了,並且已經是惹得天下人怨言載道了,李隆基如何不清楚此事,此時在在重用楊銛的話,必定會惹得朝野不滿。
而且最重要的楊銛身體也有些不好,李隆基也聽說了,多日不上朝了,這才是管家,雖然楊釗人品不好,但是他的特殊身份,是最後的選擇,楊釗雖然名義上是楊家之人,但是也不是親血緣的關係。
最重要的是李林甫舉薦的這個人膽小,而且和當初的李林甫一樣,絕對不會違背李隆基的意思。
李隆基自然看出了這一點,隨後對於重用一個在朝中沒有根基的楊釗突然動心了,這個楊釗其實就是當年的李林甫,陰險惡俗,但是他們這些人對於皇帝是忠心的,而且是異常忠心,因為他們這些人知道一旦離開皇帝的信任,那麼他們的結果就是必死無疑,一旦失勢,必定是百官圍攻,必死無疑。
隨後,李隆基有和李林甫簡單地說了一會,隨後就回宮了,留下了一李林甫一家人了。
此時,看到李隆基走了,李林甫的神色也好了不少,然後看了看身邊的長子李岫,隨後問道:“皇帝可是走了。”
李岫隨後恭敬地回答道:“是的,父親,皇帝已經走了。”
李林甫隨後鬆了一口氣,但是起色也開始變得難看起來了,他知道他的時日不多了,這次病重來的太突然了,實在是沒有任何的預兆,而且李林甫也感覺到自己來日不多了。
李林甫也沒有想到自己會突然病重,雖然心中渴望好起來,但是事實就是如此,李林甫不得不為自己的身後只是進行安排,那就是他的二十五個兒子的事情。
李林甫舉薦楊釗也是無奈之舉,楊釗和楊家有些關聯,並且是小人心性。李林甫知道自己為相十五年,做的事情已經是人的天下忠良同仇敵愾了,如果一旦他死了,那麼永不了幾年的功夫,朝野上就會對他進行清算,畢竟他做的事情實在是天下共憤了。
隨後,於是李林甫在臨死是時候舉薦了一個小人,楊釗有楊家的身份,但是不是很近,可以得到楊家的支援,最重要的是楊釗一旦得勢,不會危機到他的兒子們,不會像李適之這些正值的人一樣,在他死之後,第二天就會對他進行清算。
這也是李林甫在為自己的後世進行安排,但是他知道楊釗資歷太低,入相有些困難,但是楊釗有楊家的身份,雖然不是很親,可是也能得到楊家的幫助,同時也不會沉底成為楊家的人,這也可能是皇帝李隆基動心的願意。
只有皇帝動心了,那麼事情就有希望了,大唐拜相也很少講究自立了,很多人都是被舉薦之後就拜相了,甚至之前都是庶人身份。
隨後,李林甫朝著身邊的長子李岫說道:“為父已經時日不多了,待某死之後,你們盡請辭朝中官職,以為某守孝為由離開長安,回到老家,安心過日子,不可再踏足長安了,不然必然招來殺身之禍。”
李岫帶著淚水地點了點頭,他自然明白父親李林甫的心思,此時大唐正處於多事之秋,而且皇帝李隆基的本性,李岫是非常清楚的,家父李林甫是當朝宰相,自然是對李隆基瞭解的很。
身為長子的李岫也是從李林甫那裡言聽身教,最李隆基在清楚不過了,李隆基對皇位的迷戀已經到了病態之中。
當初,前太子李瑛聰慧英明,學識不凡,深的百官和權貴愛戴,認定將來一定是一位賢君,可以進城大業。
但是就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