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過了一絲警覺和凝重,他此時也沒有明白皇帝要幹什麼。
楊成有些措手不及,片刻的驚愕之後,才恢復過神來,然後朝著李隆基恭敬地說道:“啟稟陛下,這是陛下和相國所議的軍國大事,臣無權插手。”
看到楊成謹慎謙卑的樣子,李隆基臉上依然是一副隨意的平和,然後朝著楊成說道:“四郎無需憂慮,說說便是,朕不會治罪於你的。”
楊成看到李隆基依然追問,也就沒有做作,然後略微停止了一下,隨後朝著李隆基說道:“王使君有無罪行,還要等待審問完畢之後,取得證據了才可定論,王使君在邊地軍中威望甚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邊軍的不滿,到時候可能就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楊成自然是向著王忠嗣說話,此時讓他去抹黑王忠嗣,楊成也做不出來,畢竟王忠嗣的還是令楊成非常敬服的。
聽了楊成的話之後,李林甫有些不高興,畢竟此時已經讓皇帝動起了處死王忠嗣的念頭,但是此時楊成的話不僅沒有直言王忠嗣有罪,而且還說道要有證據,經過審問之後才可以定罪,這對於此時的李林甫非常不利,甚至可能動搖到李隆基已經下定的心思。
李隆基此時倒是大笑了一聲,然後朝著楊成說道:“哈哈,好,四郎說的對,治國即使如此,沒有證據就枉殺一員邊關大將,必然會引起邊關眾將士的不滿,甚至可能會激起兵變。”
隨後,李隆基又看向李林甫,然後朝著李林甫說道:“李相國一定要秉公處理,不得擅用私刑。”
李林甫隨後恭敬地朝著李隆基應了一聲,但是心中已經對楊成的很是不滿了,畢竟楊成此時雖然沒有讓李隆基收回對王忠嗣的審問,但是已經讓李隆基說出了剛才的那些話,這也表明了李隆基此時也有些動心了,並沒有完全將王忠嗣看作是一個犯人。
尤其是楊成說道最後一句話,那就是可能如果如理不好,可能會激起兵變,在李林甫看來,這句話對李隆基的影響最大,任何一個皇帝都會忌憚引起兵變的事情,如果李隆基忌諱這些,那麼王忠嗣的最後定罪就不好說了。
即使那是李林甫捏造出王忠嗣的罪證了,到時候皇帝李隆基忌憚邊軍的不滿,那時王忠嗣也不會被定為死罪的,甚至可能是會向皇甫唯明一樣,留在長安,擔任一個位高無權的虛職,這樣也可以安撫邊軍將士。
但是,這樣的結果是李林甫最不想看到的,王忠嗣只要不死,或者留在了長安,那麼一切都是未知數了。
皇帝李隆基此時已經是六旬之年了,而且李隆基酒色超度,沉迷享樂,在李林甫看到絕對活不了多少年,到時候新皇帝登基,而且李隆基的那些兒子都是王忠嗣有關係,王忠嗣是李隆基的樣子,早年就生活在皇宮中。
新帝登基之後,說不定為了安撫邊軍,穩定皇位,完全就有可能重新啟用王忠嗣,畢竟王忠嗣的聲望在邊軍中甚高的。
此時,李林甫看到李隆基清單平靜的表情,心中也些不安了,畢竟王忠嗣可是他最大威脅,但是此時他在思考,經過楊成剛才的那句話,他是不是該改變一下對付王忠嗣的對策了。
片刻之後,楊成隨著李林甫走朝著興慶宮李隆基寢宮的大門走去,看著兩人遠處的背影,李隆基最後將眼神落到了楊成的身上,眼神漸漸地清冷了起來,然後又將手中的那封王忠嗣的書信拿了起來。
王忠嗣的書信中不僅提到了李光弼和郭子儀,同時也提到了楊成,並且對楊成的讚賞是最高的,但是當時李隆基並沒有說出楊成的名字,因為李隆基感覺楊成應該和王忠嗣沒有什麼往來。
而且那時李隆基也拿捏不定,於是就沒有說出楊成,而是在最後的時候,試探地問道楊成關於王忠嗣一案的看法,以此來判斷楊成的心態。
楊成說的話有些不疼不癢,但是李隆基聽的出來,楊成還是心向王忠嗣的,這也讓李隆基心中很是不爽,雖然他認定楊成應該只是出於同情或者敬仰王忠嗣,才會說出那樣的話,但是身為皇帝,李隆基已經對王忠嗣有了怨言和猜疑,那麼楊成的表態支援王忠嗣,自然是讓李隆基心中合適不爽得。
李隆基心中也是一陣的清冷,他之前殺王忠嗣的心已經有了,而且也絕對不會動搖的。但是楊成的話還是點醒了他,王忠嗣在邊軍中的威望實在是太高了,一旦處理不好,數十萬邊軍就可能心生不滿,這是李隆基絕對不想見到的。
第283章再見楊玉環
楊成隨著李林甫走出了大廳,自然是沒有看到李隆基的眼神,但是楊成能夠感受到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