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的好,連刺蝟都覺得自己的孩子面板最光溜。現在不一樣了,不少家長總是拿著全國人民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比。一個在班裡排名30的學生,下一次如果上升到第20名,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但是,如果一個第10名的學生,偶爾落到班裡第20名,他就會痛苦不堪。所以,我們不要什麼事都比來比去。誰誰誰就比你強,你有能耐就超過他。貨比貨要扔,人比人要死。怎麼讓孩子自己去比?怎麼比,能比出孩子的信心?怎麼比,能比出孩子的幹勁?這才是我們做家長應該研究的。

。 想看書來

前進1名是否勝利

有一天,北京四中一個女孩的爸媽來找我。倆人爭著反映:孩子從上高一以來,一直起伏不定。每一次考差了,他們是怎麼說的;每一次考好了,他們是怎麼說的。我發現這兩位家長有一個共同點,只關注孩子成績的本身,不去看學習的過程。孩子考好了,家長又是許願,又是獎勵;考差了,就譏諷、批評:你看,不行了吧,毛病一下子全出來了。他們就沒有考慮孩子為什麼波動這麼大。

這個孩子有時候考班裡的前10名,有時考班裡的倒數,波動區間太大,很不正常。家長給孩子灌輸的觀念:分數壓倒一切。只要分數好了,一好百好;只要分數差了,一切白搭。結果,孩子考好了,就覺得:我成功了,萬事大吉了。後面的學習失去了目標,完全放鬆下來。再考,又是一塌糊塗,於是悲悲切切,孩子完全成了分數的奴隸。

兩位家長糊塗到什麼程度呢?有一次女兒提出來要參加生物競賽。家長問:“為什麼要參加競賽?”

女兒說:“如果生物競賽獲了北京市一等獎,將來就可以加20分,或者保送上北大、清華。”

家長一口回絕:“那是不可能的。你別瞎摻和了,好好地把功課學好,比什麼都強!”

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是人的一種本能。你的歸宿在哪裡?要設計。我的強項是什麼?得嘗試。比如,我透過競賽獲獎進北大,或者我單靠高考總分考清華,或者我憑藉藝術特長上覆旦。孩子有這樣的目標,然後循著它波動,在波動中往上升。但是,在家長的指揮下,這個學生把每次成績的起伏看成了唯一追求,沒有長期的目標,只有短期的虛榮,最終失去了自我。

我說:“孩子本來是有很大優勢的,成績不穩定,不是智力不高,也不是方法有誤;而是她精力過剩,情緒不穩。你不給空間讓她發洩,她只能在學習之外折騰了。就聽孩子的,讓她搞生物競賽。”

孩子把精力轉移到競賽上了,不但沒有影響正常學習,後階段的考試反而一步步穩定下來,最後透過競賽加分,考入了北京大學。

費羅倫斯?查德威克是世界著名的游泳健將,還是第一個遊過英吉利海峽的女性。她一生參加無數次渡海游泳,從來沒有半途而廢。以她的實力,挑戰卡塔林納海峽是十拿九穩的。然而,在距離海岸僅有半英里的時候,她竟然放棄了。當人們帶著深深的遺憾詢問這位女士時,她回答:“霧太大了,我看不清海岸在哪裡,如果知道只差半英里,我一定可以做到的……”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堅持到底,沒有取得成功,不是因為我們沒有毅力,沒有能力,而是因為我們缺少一個清晰的目標。同時,無聊、空虛、焦慮、失落等不良情緒,也隨之滋長。

因此,相對學習底子和習慣都比較落後的學生,家長壓根兒就別給他定長遠目標,只定短期目標,越低越好。

很多孩子一見到我,就說:“我成績不好,不想學了。”

我就問:“不好到什麼程度?”

孩子吞吞吐吐:“反正是倒數。”

我說:“成績不好是一個模糊概念。咱考不上北大,能不能試試人大?上不了人大,要不換換北理工?北理工也沒戲,全國還有那麼多好學校等著你呢。這次排50名,下次考49名就是成功。不能籠統地說自己成績不好。”

孩子一想,49名,不就追上一個嘛。再一看第49名的那個同學,怎麼看怎麼不如他,於是信心十足。

追上了第49名,我們就大張旗鼓地表揚:“是不是?挺好!下一次幹什麼?爭第48名!”

目標低,好追趕,孩子容易產生成就感。比如,這一次他考了50名,你讓要求下次考入前30名,他可能就不想幹了,達不到啊。但是很多家長,包括老師,甚至不認為人家從第50名到第30名是一個提高,都吝嗇表揚。為什麼?你看誰還比你學習好,你要超過誰才行,一句話就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