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之一。修建時,元朝皇帝還“賜璽書嘉”,直到元延祐六年(1319年)寺院才完工。明朝時,圓通寺得到進一步擴建,山頂上新建接引殿。清朝時,寺院進行多次重修和增建,增建了寺前的八角亭和四周水榭迴廊,開闢了圓通勝境、勝境坊、前門以及採芝徑等。
昆明圓通寺一角
圓通寺的山門上懸掛著我國當代著名書法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啟功題寫的“圓通禪寺”匾額。接下來就是“圓通勝境”牌坊,它是吳三桂在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命人修建的。牌坊為木石結構,其上部的木雕與下部的石刻融為一體,群龍、獅虎形象栩栩如生。
透過牌坊之後,就是圓通寺的第一重殿——天王殿,大殿內塑有威嚴屹立、驅邪扶正的四大天王,他們手持劍、琴、傘、蛇,分管人間的風調雨順,正中的是面帶笑容的彌勒佛,在他後面的是佛教中的護法神韋馱,他手持金剛杵保護佛、僧三寶。
穿過天王殿就到了一個庭院,院中有一個放生池,池中建有八角亭,亭的南北兩邊各有三孔漢白玉橋相連兩岸,水池四圍還建有迴廊。池中的八角亭上雕刻著一副對聯:“水聲琴韻古,山色畫圖新”。八角亭象徵著佛教中八種通向極樂世界的“八正道”,亭內供奉著二十四臂觀音。水池後面就是圓通寺的中心建築大雄寶殿,人們習慣把它稱為圓通寶殿,因為一般大雄寶殿內敬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而這裡的大殿內則供奉觀音菩薩,由此得名。在清朝同治年間,大殿內的觀音像被毀,到了光緒年間重修時,佛像被塑成了釋迦牟尼佛像。現在的大殿內,供奉著三身佛,即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報身和應身。三個造像最中間的是法身,左邊的是應身,右邊的是報身,法身的兩旁還侍立著佛祖的弟子迦葉和阿伽。三身佛座前的雙柱上,有明代雕刻的青黃盤龍兩條,它們把龍頭伸向佛祖,如同在聆聽佛祖講經一樣。
三身佛背面還塑造有“西方三聖”,中間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左側是大太子不眗,也就是佛教中的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右側是二太子尼摩,即智慧無邊的大勢至菩薩。大殿的兩壁上還有不少造像,它們分為上中下三層:下層是十二圓覺像,他們是十二位經過勤修佛法而圓滿覺悟的菩薩,其中兩端的是騎青獅的文殊菩薩和乘白象的普賢菩薩;中層是佛教中的二十四諸天;上層是護衛佛國的天神——天龍八部。在大殿的後面就是銅佛殿,它是在1985年為了迎奉泰國佛教協會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而專門修建的佛殿。殿前懸掛著我國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所題的“銅佛殿”匾額。大殿內的銅佛像高3米多,重約5噸,佛祖體態清瘦,表現出他清修的艱辛。在殿內的兩壁上,繪有反映佛祖出家、得證佛法、初轉*、圓寂涅槃全過程的四幅彩圖,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三章 雲南寺廟(11)
在銅佛殿後的山崖下,有湖音和幽谷兩個山洞,傳說當年洞內有蚊龍作怪,盤龍寺的祖師覺照大師,在這裡築咒蚊臺唸經,鎮殺了蚊龍。在咒蚊臺邊有一小路,名叫採芝徑,在道路旁邊的石壁上,刻有道教張三丰畫像。寺院的東邊是供奉殿,這是一個喇嘛教的佛殿。其配殿內供奉的塑像是依據歸化寺大殿內供奉的神像塑造的,中間的是釋迦牟尼佛,左側是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造像;右邊供奉的是喇嘛教中寧瑪派的創始人蓮花生大師的造像。
圓通寺建築外表壯麗,殿宇巍峨,佛像莊嚴,樓閣獨特,林木蒼翠,如同一座漂亮的江南園林,因此一直是昆明八景之一。圓通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寺院內容納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教派,而且具有道教信仰的一些遺蹟,這種現象是不多見的。
十四、賓川雞足山寺院
雞足山坐落在雲南大理賓川縣境內,是繼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峨嵋山、普陀山和九華山之後的第五大佛教名山。傳說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訶迦葉曾經來雲南傳播佛教,入駐雞足山,因此雞足山也就成為後來修煉成飲光佛的迦葉的道場,而這也使雞足山成為享譽南亞、東南亞的佛教聖地。蜀漢時期,這裡就修建有小庵,唐代進行了一些擴建,當時這裡是遠近聞名的朝拜聖地。唐代以後,歷代都進行了擴建,其中以明清兩代擴建的建築最多。尤其是清朝時,擴建達到了頂峰,在光緒時,虛雲大師應召進京為慈禧祝壽頌經。慈禧御筆賜給雞足山“福祿壽禧”四字,並從國庫撥出很多銀兩,在山上興建寺廟,光緒皇帝賜名為“護國祝聖禪寺”,並且封虛云為“佛慈洪法大師”,賜他方丈紫衣和玉印等。這時候雞足山聲名遠播,西藏、印度、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