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六月二十六,是村裡又一大廟會。關於這個廟會,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豆羅村一位放羊的,在靜樂縣(在忻州市的西面)看見一位神仙有求則靈,尤其是祈雨。他就用口袋偷上這位神像回村,當他走到寺莊村時,實在走不動了,就坐下來休息。於是,我村就和這位神仙成了神親。
這就是我村在這天求神祈雨的來歷。
每年這天,村裡都要唱戲,弄紅火。據說,這個廟會指得就是村西的老爺廟。
聽村裡人說過這麼一件事情:有一年,也是農曆六月二十六這天,村裡一些年輕人請來一班唱秧歌的。過去人們常說,皺書捏戲,唱秧歌的放屁。因此,村裡一些老年人認為,秧歌屬於大眾娛樂節目,是不能敬神的。當時邢子述老先生正好也在村裡,他老人家也正在“紅”的時候,他對秧歌這種娛樂形式很感興趣,還親自登臺表演,與演員共同演唱。儘管以老先生(這裡特指邢善言老人)為首的守舊派持不同意見,但畏懼其勢力,只好睜一隻眼睛閉一隻眼睛。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節日:村民生活的意義(三)
節日:村民生活的意義(三)
七夕節,指得是農曆七月初七這天。有的地方也稱少女節,這個節日與“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有關。這個神話故事,民間稱天仙配,被譽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首:
織女是天帝的孫女,也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在閒餘時間,常常跑到人間河中洗澡。牛郎是人間一位貧苦青年,善良勤勞,經常受兄嫂虐待。分家時,兄嫂只分給他一頭老牛,令其自立門戶。從此,牛郎和老牛終日為伴,白天一同下地幹活,晚上一起回家休息。
一天,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