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部分

節日:村民生活的意義(二)

節日:村民生活的意義(二)

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個節氣的第五個節氣,排在春分和穀雨之間。《易通掛驗》一書中是這樣說得:春分加十五日為清明,萬物至此皆結齊而清明,因此便稱清明。清明有時在農曆二月的下半月,有時在農曆三月的上半月。但是,一般情況是陽曆四月五日。老家還有這樣一個說法:

三月清明花不開,

二月清明花彤彤。

指得正是清明時節的自然現象。清明節的活動內容有:祭祖掃墓,踏青飲宴。《廣靈縣誌》中有這樣的文字記載:清明日,男女插柳條,備酒脯、香楮。拜掃塋墓。老家主要是祭祀祖先。民謠有:

清明細雨催人哀,

漠漠幡頭野花開。

手端祭祀肩扛鍬,

都為祖墳添土來。

因此,清明節也稱鬼節。所有生者要給其祖墳填土,這兒又有一個說法,取土時須取“有空”的地方,不能隨處亂挖。這天,村裡人在吃食上也有講究,過去一般是用面捏二種動物:一種是蛇,一種是燕,統稱為蛇蛇燕燕。而且在捏的時候,根據一年的節氣變化又有所講究。近年來,又流行這天吃雞蛋,取意為驅邪避毒。清明前一天,村裡人稱一百五日,指得是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有時是一百零六天。

清明前幾十天,或十幾天,家家女人要給十二歲以下的孩子們縫一種叫“連連子”的東西,裡面裝柏樹籽,取其香味,用於避邪。縫補這種東西有許多說法,如:一個孩子今年五歲,則縫七片,上面那片為藍色,代表天;下來這片為紅色,代表太陽;最後一片為白色,代表土地;最後第二片為綠色,代表大地;中間為其它色。形狀也有區別,男孩兒為圓形,女孩子為三角形。縫好就戴在身上,一直戴到清明前一天,然後取下來,掛在樹上。

村裡不生育的女人,還在四月初八這天,到村西奶奶廟“俏娃娃”。十二歲以下的男孩子,同時在奶奶廟戴枷,一是還願,二是祈求送子娘娘保佑其健康長壽。

農曆五月初五,村裡人稱端午節,這是村裡夏季最隆重的節日。

端,是開始的意思;午,是指正中午的太陽。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人們很容易中暑。而且,雨水明顯增多,各種蟲蟻蚊蠅繁殖迅速,病菌極容易滋生傳播,常常危及人們生命。過去,人們以為是邪瘟惡毒在作怪。《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俗稱惡月。唐人韓鄂在《歲華紀麗》中,將端午節解釋為:日吐正陽,時當中夏。飲雄黃酒,是村裡人過端午節的一大習俗。《朔州志》中記載:五月五日,飲菖蒲、雄黃酒。其功效與吃粽子有相似之處,用於防病和祛毒。《中藥典籍》中記載:五月五日,飲菖蒲、雄黃酒,可除百病而禁百蟲。雄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解毒、殺菌、辟邪之功效。《朔州志》中又有這樣的記載:五月五日,門懸艾虎。端午節辟邪,小孩子是重點保護物件。《定襄縣誌》有這樣的記載:五月端午,兒童系五色線。《大同縣志》又有這樣的記載:端午,孩童插艾佩符,臂纏綵線。

如今在村裡,這些習俗仍然還有。節前,母親就用碎布做成禽獸、花卉等形狀,造型誇張,工藝精緻,內裝五穀柏木等香料,稱之為香包。男孩子多是老虎獅子形狀,女孩子多是花卉鳥類圖形。傳說,香包可防止病毒侵身。小時候,母親給我縫過類似的香包,晚上睡覺時,還揣在懷裡,那縷香味,經常飄在夢裡。白天掛在脖子上,一擺一擺的,跟女孩子脖子上的項鍊差不多。

如今,這些習俗也漸漸被村裡人淡忘了。這是祖先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農曆六月初六,有的地方叫開園節。《大同縣志》中記載:六月六日,凡有菜園之處,俱敬龍神,延賓同享神福,曰開園。遊觀者,其麗不億。過去,這天各佛寺道觀裡的和尚道士,都要翻曬經書。據說,這天翻曬經書,可得靈氣,讀起來會加深悟解,有助於成仙得道。

進入農曆六月,村裡讀書人也要翻曬書籍,還講究給先生送禮,或者是請先生吃飯。所有這些習俗,都反映出村裡人尊敬先生、重視文化的良好習慣。一般百姓,則將皮大衣、毛衣之類的東西,拿到太陽底下曝曬。人們都說,這天曬過的衣物,防潮,不生蛆。

村裡流傳著這麼幾句歌謠:

花喜鵲,

叫喳喳,

今天誰來呀?

俺親家。

唱得正是農曆六月,村民互相走親訪友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