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事情在那些長安權貴被百官看來都是天大的嘲諷,都認定是柳仁清在沒有邀請到名流之後,然後在才不知道從那裡找來了一堆不知道那裡來的落魄書生來赴宴,給自己壯壯臉。
一時間也從未長安權貴和百官之間的笑談了。
第392章楊成的心思
一時間,柳仁清倒是成為長安權貴和百官之間的笑柄了,他們認為柳仁清是邀請不到名流之後,才會招來一群落魄的文人過來赴宴的,以此來裝一裝場面。
這種想法在後世的世界是絕對不會存在的,但是如今這個時代就非常正常,統治者都是士族權貴,他們天生就貶低那些看上去落魄出生,或者寒門的讀書人,等級差距巨大,他們也不會認定柳仁清是在召集他們做什麼陰謀的事情。
但是楊成就是扎住了那些權貴們統治朝堂的心理,於是開始在長安城中大肆地招募起人手來,但是這種招募是透過一種間接地途徑展示的。
柳仁清來到長安城之後,首要的事情就是這個,讓那些寒門出身,在大唐朝野沒有任何出頭之日的文人們看到一絲希望。
長安城是大唐的都城,聚集著大唐的中樞皇城,所以也是百官雲集的地方,但是大唐是一個士族門閥時代,朝中的官員絕大部風都是士族門閥出身,雖然也有一些寒門士族透過科舉取得了入仕的機會,但是畢竟是少數,而且很多人都升遷困難,更多的人是從事了一些小吏的差事養家餬口,但是更多人是淪落為落魄文人,寄存在一些權門門下。
神策軍越來越強大,治下的地胖也越來越多,楊成也感覺到治理地方的困難了,雖然楊成心中有很多治理地方的好方法,但是還是需要實行的。
此時神策軍派遣使用的官員都是衝軍中挑選出來的,但是軍中武人經過戰爭之後,楊成也不想讓這些有經驗計程車兵轉移到地方任職,這樣會大大削減神策軍的戰鬥力。
但是楊成也發現了,在這個時代,找到一個識字的人都很困難,甚至在隴右一個縣城中,上千戶的百姓只有不到十個人識字,可見當時文化普及的落後性。
於是楊成深深地感受到了手中人才的稀少,甚至一些能夠書寫文書的人都不多,於是楊成才會想出了這樣的一個方法,讓柳仁清在長安城中作為神策軍的宣傳大使,暗中拉攏一些讀書人,後者讓這些讀書人動心,然後自己投奔到神策軍中來。
於是,柳仁清才會想出了這個方法,使用這種手段邀請文人赴宴,同時也可以打消那些權貴們和百官的疑惑。
此時,如果得知某個長安權貴和朝臣去了柳仁清的酒宴,那麼一定會引起長安朝野的議論,甚至可能會驚動李隆基,眾人都會猜測這個人是不是投奔了神策軍。
但是,如果是一個不知名的落魄書生,或者是最低層的那些小吏,連名字都沒有的,那麼自然就不會引起長安朝堂的注意,甚至會被朝堂上的權貴們嘲諷,譏諷他們這些人沒有氣結,卑賤出身,投奔了匪軍。
於是柳仁清的計劃開始實行了,眾來到之後已經將長安文人的底細摸了一遍,再加上柳仁清之前也一直混跡在長安城中,從最低端的書生到相府的門客,自然是也對長安聚集的文士有很充分的瞭解,於是柳仁清的酒宴在清冷數天之後,漸漸地開始熱鬧了起來。
此時,一座巨大的酒樓都已經被柳仁清買下來了,然後將裡面的全部擺上了酒肉,還有眾多輕歌曼舞的舞女在翩翩起舞。
這樣很多生活困苦的讀書人,還有那些生活在底層苦苦掙扎的小吏們過足了嘴癮,狠狠地吃上了一頓。
美酒佳餚之後,這些人的神情也漸漸地分散了,很多人也不再像之前那樣拘謹了,漸漸地開始說的開了,很多話都開始說了出來了。
此時,一個一身黑衣的文士,看上去是一個小吏,然後端著酒大聲地抱怨道:“某在大理寺當差二十年了,天天干什麼,就是坐在大廳裡面個人記賬取腰牌,某飽讀詩書,雖然三次科舉不中,但也是才學之士,就是因為出身卑賤,然後就淪落到了這般地步,這是不公。”
這個黑衣文士顯然是有些醉酒,但是他還是大聲地吆喝出來了,頓時讓在場的狠多人都是一陣的唏噓議論。
隨著這個黑衣人文士說完自後,又一個書生在站了起來,然後舉著酒杯憤怒地說道:“你這還是好的,還可以在大理石謀得一個差事,養家餬口,某就要更悲慘了,某今年二十又二,已經參見兩次科舉了。”
這個親年書生的話一出,頓時讓在場的眾人一陣的驚愕,二十二歲就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