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調來渲染大片的色彩,並透過音樂的不同層次構築出一幅錯落有致的立體畫面。

當然用對位手法寫的復調音樂也並不都像巴赫的四、五個聲部那樣繁複,以至於我們的耳朵都來不及接受和分辨。“卡農”這種形式就是對位法的一種基礎技法,像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中“風在吼,馬在叫”的多聲部輪唱,雖然簡單,但此起彼伏、很有聲勢。除了輪唱,一些更復雜的復調性的歌曲像瞿希賢老師改編的東蒙民歌《牧歌》、黎英海先生改編的塔塔爾族民歌《在銀色的月光下》等也逐漸被大眾接受。

欣賞一部交響樂與欣賞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拉斐爾的畫,米開朗基羅的雕塑,閱讀曹雪芹的《紅樓夢》、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亞》等名著是一樣的,你需要穿越時空、追溯歷史,首先去了解作品所描寫的時代背景、社會狀況、重要事件的來龍去脈等等,這樣才有一個欣賞的基礎。因為所有藝術作品,都不會脫離時代而孤立存在,音樂也是如此。凡是一個時代偉大的藝術品,無不是在那個時代生活的土壤中深深地紮下根的,唯有這樣,才能有頑強的生命力而得以流傳。在反映不同時代的同時,藝術也在反映相通的情感,使我們從中聆聽歷史的腳步,尋覓人類的共鳴。所以,它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而欣賞一些當代的藝術,包括流行音樂則容易多了,因為你就生活在這個時代,耳濡目染,很多東西無需再去了解了。

。 想看書來

欣賞音樂 感受藝術(3)

曾經有年輕人問我:我們聽現代流行歌、搖滾樂、音樂劇,看美國大片,電視連續劇……為什麼還要聽這些二三百年前的音樂?我回答:在欣賞現代音樂的同時,你是否瞭解這些音樂的各種元素都是從哪來的?它們是如何演變的?我們的文化、歷史又是如何一步步發展過來的?要知道,我們現今所有的藝術成果都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我們爬上長城的烽火臺,或是走進羅馬的鬥獸場,並非只是欣賞它壯麗和恢宏的建築而賞心悅目,更多的是感受歷史的厚重,回顧歷史的發展和前人的足跡而從中汲取精神的養分。

交響樂的創立雖然年代久遠,但作品中描繪的精神、情感以及自然風光、社會生活等與現實一脈相承,憑藉心性去感受它,大多數人還是能夠理解的,在今天仍有許多現實意義。以貝多芬為例。當他在寫完海林根施塔特遺囑後,頑強地向自己的命運挑戰,“扼住了命運的咽喉”,寫出催人奮進、在逆境中崛起的《英雄》和《命運》交響曲,這些傳世之作以其非凡的力量跨越時空,使每個聆聽它的人都為之震撼,獲得勇氣。而他的第六交響曲《田園》,則描繪了旖旎的田園風光,用長笛、雙簧管和單簧管分別表現出夜鶯、鵪鶉和布穀鳥的叫聲,以及第二樂章的《溪畔景色》,都使聽者體會到他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有人評論說這是一幅美妙絕倫的音畫,而貝多芬卻說:“《田園》與其說是音畫,還不如說是感情的表現。” 因為當他在寫遺囑的這個地方——維也納北郊、密林環繞的海林根施塔特,完成傳世佳作《田園》時,已經完全失聰,那些美妙的鳥鳴聲是他發自心底的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眷戀。記得我在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指揮這首交響曲時,儘管有的樂隊隊員並不投入,有人甚至把調號都演奏錯了,但我仍深深地被它感動,尤其到了第五樂章的“牧人之歌”、“暴風雨後的愉快”和“感恩之情”,那種對大自然的讚頌之情從內心深處流淌出來,令人陶醉。貝多芬是一個滿懷愁緒和痛苦,在現實生活中充滿矛盾的人,但他從大自然中獲取創作的靈感,而且把這種靈感化作音樂,讓我們每個人從中得到啟迪:熱愛大自然、珍視生活、享受生活。

所以,貝多芬之所以偉大,被稱為天才,是由於他把自己的哲學思想、理念,自己博大的人文精神透過交響樂的形式,史詩般形象地表現出來,而且在表現形式上不墨守陳規,極富創新精神地運用音樂中一切可調動的因素來為表現自己的思想理念服務。因此在聽貝多芬的音樂時,我們並非只是去聽優美動聽的旋律,而是從中去體驗一種精神,體驗作者對人生的一種態度,感受他在黑暗中透過鬥爭走向光明的哲學思想,並從中汲取力量。

歌劇欣賞

對歌劇的欣賞,也會遇到欣賞古典音樂相同的問題:一部歌劇,動人心絃、琅琅上口的詠歎調只有那麼幾段,剩下的則不怎麼好聽,有的甚至像唸經似的沒有味道,我們該怎樣去欣賞這冗長的全劇?

歌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她與純音樂的形式不同。她有故事情節,有人物,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