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什麼成績,也不願冒險去做一些“出眾”的行為而給自己帶來麻煩。他們這樣想:
“老闆不愛聽反對的話,那麼說出我的想法又有什麼意義呢?即使聽了我的建議,也會在‘你的初衷是好的’後面加上‘但是,公司現在財政緊張’、‘沒那麼多人手’或者‘這件事可以放一放’之類的話婉轉地否定,那麼我說和不說又有什麼區別呢?即使採納了我的點子,萬一出現了什麼事後果可是要我一個人來承擔,扣個千把塊錢事小,讓公司蒙受損失而被踢走可不是鬧著玩的!公司裡的人際關係最複雜,鋒芒畢露會招人妒;與眾不同會招人擠;太有個性會讓人管,乾脆隨著大夥聊聊辦公室的八卦新聞,平時散散心,年末努努力,保個桌角位就行了。”
不錯,這也許會讓你短時間保住飯碗,不會成為老闆“開槍”那個,也不會成為墊底那個。但是,不久你就會發現,當公司湧進一群二十出頭的小夥、姑娘時,論體力、論精力沒有他們充沛;論技術,他們那套是最新的;論頭腦,你沒他們轉得快。你漸漸發現自己已經不是剛進來時的自己了。這時的你,即使想成為“出頭鳥”,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你的頭腦因為長時間的掩埋而不像以往那麼敏捷了,而你的心也因長期的退縮而失去了直言的勇氣!
“從眾”磨平了你身上的稜角,把你從一塊花崗岩磨成為平凡無奇的鵝卵石!“從眾”洗去了你五彩斑斕的外表,使你普通如千百萬人中的一個!“從眾”禁錮了你原來創意不斷的頭腦,使它變得閉塞遲鈍。最終你還是難逃被老闆“開槍”的命運。
不可否認,有些時候你應該跟從大家的做法,這樣有利於群體的一致行動,但更多的時候你需要有自己的主見,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和道路。一味地隨波逐流將阻礙個人獨立思考和思維創新,使你碌碌無為,永遠只能做人生舞臺的配角。如果你現在還跟在大家後面的話,請停下來好好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吧!
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虹→橋→書→吧→。
第16節:你真正需要什麼
你真正需要什麼
學會分析判斷你內心的需要,這是獨立的第一步!
在我們擺脫從眾思維之前,我們必須明確以下幾點:
擺脫從眾思維≠樹立逆反心理
擺脫從眾思維≠必定要與大眾不同
擺脫從眾思維≠一意孤行
這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大眾的不就是主流嗎?擺脫大眾不就是要和大多數人做得不一樣嗎?如果和大多數人做的一樣又何來“擺脫”呢?其實不然!
不從眾意味著獨立自主,擁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但不代表必定要與大眾不同,更不代表一意孤行。獨立自主的人和大眾並不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他們也會有交匯的地方。
從眾思維指的是不經過科學系統地分析,不根據自身實際狀況,或因為害怕承擔責任,害怕不確定的風險以及一些外在的壓力而忽略或刻意壓抑內心真正的想法,選擇與大多數人類似的行為。因此,要想擺脫從眾心理,第一步就是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嗎?
當你正為選擇出國留學還是繼續一份月薪6 000元的工作時,你也許會想:
——現在很多人喝過洋墨水,泡一泡撈個文憑怎麼樣也算鍍了層金,出國留學和國內普通文憑,老闆肯定選擇留過學的,好歹也會門外語啊!
——可是現在出國的人這麼多,“海龜”也不一定是“金龜”啊,回國就業難的多著呢!
——可就是因為出去的人多,即使再不金貴,可我不出去豈不更矮了一截?“海龜”都沒人要,何況我這個“土鱉”呢?
——萬一成了“出國垃圾”,這邊的工作又沒有了,怎麼辦?畢竟現在的工資也不錯。
最後會有兩種結果——出國或繼續留下來。當他選擇了留下來,他已經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專注於工作了,他開始覺得原來工作是那麼枯燥無味,那麼瑣碎無意義,這時他就會想:要是當初出了國,說不定薪水會翻了一倍,工作也有挑戰多了。可是不是此兄出了國就好呢?也許即使他出了國,面對語言不通,無親無友,工作住房沒著落,他會後悔:6 000元在當時也不算少了,我幹嗎扔下安穩的工作跑這兒來洗盤子找罪受!原來坐我對面的小王都做部門經理了……
無論選擇哪一個你都會後悔,都會覺得原來的比現在好。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當初在選擇的時候,你只是跟大流,無論哪一方的利還是弊,你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