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一直不規範,那我們還是會被淘汰掉的。”
不久,“萬科+華潤”之約提上了王石的議事日程。這將在後文詳述。
2000年6月20日,中國華潤總公司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其後,經過數次配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以及股份轉讓,華潤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關聯公司共持有萬科股份190298554股,佔總股本的。萬科從公眾公司又回覆到國有相對控股,股份再造順利完成。
“但這個過程不是簡單迴歸,而是一種螺旋式上升。在引入華潤後,萬科不僅要運用產品經營,更要運用資本經營的方式迅速擴大規模。”王石後來如是說。
不過,按業內的通常做法,王石再造後的萬科股權結構依然較為分散。
。。
享受規則之美(1)
當王石登上珠穆朗瑪峰頂後,他並沒有常人所說的熱淚盈眶,他只是說,這並不是不可企及的目標,只要有“適當的訓練、充足的準備、專注的努力”。而無論是從國營到公眾,還是由公眾轉變為國有相對控股,萬科二十幾年的制度實踐,可謂是中國企業制度深處的探險。如同有人所說:王石和萬科“對企業經營規範性的追求,更像是一場‘賭博’。”
如今,雖然沒能收穫“胡潤”與“福布斯”之類的財富排行榜之名,王石卻收穫了“一種發現的樂趣和滿足”,萬科則在中國企業發展史上留下了“體制生出的規則之美”。
1.打造陽光照亮的體制
“建立規範的公司制度的作用比什麼都重要!作為萬科的創始人,我個人的能量和影響力在萬科早期生存和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某個時期靠個人威望就能維持企業的運作。但是,作為職業管理者,必須意識到成熟企業強調的是企業文化和機制,而不是領導者個人,因此必須弱化個人的作用。企業想長遠發展,就必須按現代企業制度的標準建立執行機制。建立制度並不難,關鍵在執行。”這是被媒體廣為關注的一段話,說話者就是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石。
王石自己也曾表示,自己“今天登山,明天飛傘,後天航海”,但萬科的發展卻越來越好,管的越來越鬆手,經濟增長尤其效率增長更快,看起來像和他沒有什麼關係一樣。其實,這種良好態勢的形成,正說明了王石和萬科在企業制度探險過程中的得意收穫。
“君萬之爭”後的1994年8月,萬科集團總部管理部門進行了調整,調整後的總部架構包括“五部一室”:人事部、財務部、企業策劃培訓部、經營管理部、證券事務部和總經理辦公室。經營與管理相分離的集團管理模式,使決策與執行形成一種制衡,避免決策的盲目性。
此後;萬科逐步調整其公司治理結構。作為上市公司;萬科利用股權達到股東、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之間的平衡與制約。萬科的流通股本超過了85%,第一大股東華潤也僅佔總股本的百分之十幾,基金和機構持股比例相當高。正是這種股權結構,在機制上形成了對中小股東權益的關注,在決策上形成均衡性。
對此,有輿論做出瞭如下評價:“由於集團本身是上市公司,而集團與分公司的關係簡單明瞭,並完全對外公開,一張由上而下的樹狀圖把其關係描述得清清楚楚,沒有可供想象和猜測的空間。”
對此,輿論界則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說法——“陽光照亮的體制”。
王石本人則說:“開放透明的體制,這是對外,也是對內。我相信,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只有做到開放與透明,企業才能永葆健康與活力,才能做到基業常青。”
筆者結合萬科的內部資料,就所謂的“陽光照亮的體制”整理出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投資者交流與資訊披露的透明度。
1998年,萬科入口網站“”設立。其中,專門為中小投資者和媒體開設了“投資者關係”和“記者專區”。同時,投資者還可以在《萬科週刊》的網站————設立的論壇上與公司進行交流。
除網上交流外,萬科還設立了股東來電、來信、來訪的接待程式。可以應投資者的要求,安排與集團一線公司負責人見面,並引領投資者參觀公司在各地的專案,讓投資者深入瞭解公司經營發展狀況。
享受規則之美(2)
與此同時,萬科參照國際通行做法,除按規定進行例行的資訊披露外,堅持在每年年報、中報披露時於境內、境外分別舉辦業績推介會,透過面對面的形式聽取投資者對公司發展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