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濫及金融監管的缺失導致次貸危機逐步演變成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涉及美國的消費模式、金融監管政策、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以及美國和世界的經濟結構等各方面因素,儘管各方的說法還不盡一致,但以下幾點已為多數人所認同。

一、房地產泡沫是危機的源頭禍水。

次貸危機說到底是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引發的危機,而房地產泡沫的催生既和美國社會的“消費文化”有關,也和美國不當的房地產金融政策和長期維持的寬鬆貨幣環境有直接關係。

美國經濟長期以來一直有高負債、低儲蓄的特徵,不但居民大手大腳地借債消費,而且國家也鼓勵大規模借貸和超前消費。近年來,個人消費支出佔美國GDP的比重達到了70%的歷史新高。從2001年末到2007年底的6年中,美國個人積累的債務更是達到過去40年的總和。可以說,美國政府和社會近年來一直是在債臺高築的危險狀態下執行的。

美國人近年來不斷增強的消費勇氣主要來自於房地產價格的持續上漲。為了應對2000年前後的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和2001年“9·11”事件的衝擊,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開啟了貨幣閘門,試圖人為改變經濟執行的軌跡,遏制衰退。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使利率從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

貨幣的擴張和低利率的環境降低了借貸成本,促使美國民眾蜂擁進入房地產領域。對未來房價持續上升的樂觀預期,又使銀行千方百計向信用度極低的借款者推銷住房貸款。所有的人都把希望寄託在了房價只漲不跌的預期上。在2001年至2005年的5年中,美國自有住房者每年從出售房網、房屋淨值貸款、抵押貸款再融資等套現活動中,平均提取了近1萬億美元的“收益”。當經濟開始週期性下滑,貨幣政策出現調整,利率提升,房價暴跌,泡沫也隨之破滅,整個鏈條便出現斷裂,首先是低信用階層的違約率大幅上升,從而引發了次貸危機。

二、金融衍生品過多掩蓋了巨大風險。

傳統上,放貸銀行應該把貸款記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並相應地把信用風險留在銀行內部。但是,美國的大批放貸機構卻在中介機構的協助下,把數量眾多的次級住房貸款轉換成證券在市場上發售,吸引各類投資機構購買;而投資機構則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術,再將其打包、分割、組合,變身成新的金融產品,出售給對沖基金、保險公司等。這樣一來,提供次貸的銀行變魔術般地銷掉了賬上的抵押貸款這類資產。表面上看,這是皆大歡喜的“金融鍊金術”:購房者能以極低的首付款甚至零首付獲得房產;提供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不必坐等貸款到期,透過打包出售債權方式便提前回籠了資金;提供資產證券化服務的金融中介可以在不承擔風險的情況下賺取服務費;由抵押貸款演變成的各種新型金融產品,又滿足了市場上眾多投資者的投資牟利需求……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調查,美國次貸總額為1。5萬億美元,但在其基礎上發行了近2萬億美元的住房抵押貸款支援債券(MBS),進而衍生出超萬億美元的擔保債務憑證(CDO)和數十萬億美元的信貸違約掉期(CDS)。

資產證券化所創造的金融衍生產品本來可以起到分散風險、提高銀行等金融機構效率的作用,但是,資產證券化一旦過度,就加長了金融交易的鏈條,使美國金融衍生品越變越複雜,金融市場也就變得越來越缺乏透明度,以至於最後沒有人關心這些金融產品真正的基礎是什麼,也不知道其中蘊含的巨大風險。

在創新的旗號下,投機行為一波一波地被推向高峰,金融日益與實體經濟相脫節,虛擬經濟的泡沫被“金融創新”越吹越大,似乎只要倒騰倒騰那些五花八門的證券,財源就可滾滾而來。通常,虛擬經濟的健康發展可以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但是,一旦虛擬經濟嚴重脫離實體經濟的支撐,就會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起初1元錢的貸款可以被逐級放大為幾元、十幾元甚至幾十元的金融衍生品,金融風險也隨之被急劇放大。當這些創新產品的本源——次級住房信貸資產出現問題時,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就猶如空中樓閣,轟然坍塌下來。

三、美國金融監管機制滯後,致使“金融創新”猶如脫韁之馬。

以負有維護美國經濟整體穩定重責的美聯儲為例,它只負責監督商業銀行,無權監管投資銀行;而負責投資銀行的監管方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只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