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勃勃的人整晚都圍在我身邊,而忽視了牙醫的存在。許多熱情的客人把我叫到一邊問我該買哪隻股票,甚至牙醫也這樣問我。酒會上的每個人都把錢投在了某一隻股票上,並且他們都在談論股市的走勢。”

“第四個階段,所有客人都簇擁在我周圍,但這一次是他們都來告訴我應該買哪隻股票,甚至是牙醫也會給我推薦三五隻股票。當然這些股票仍在上漲。但當鄰居們都來告訴我應該買哪隻股票並希望我聽從他們意見的時候,徵兆已經很明確——股市已經達到高點並且是到了該下跌的時候了。”林奇說。

雞尾酒理論的誤讀

股市愈波動,市面上流傳的故事就愈有趣,近期的中國股市開始流行三個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故事:故事一,一個英國基金經理在上海地攤上買DVD時,攤主告訴他應該買某隻股票,被基金經理戲稱為“肯尼迪時刻”再現。故事二,一個證券營業部門口賣報的老太根據“報紙不好賣就買股票、報紙賣得好就賣股票”經驗屢次得手,可是從去年開始她的這個絕招失靈了;故事三,一個內地券商高管在香港公幹,交易所門口的擦鞋匠建議他買某隻股票,他根據經驗立即在聖誕節左右清了倉,可是他這次踏了個空。

這三個故事無一例外都是圍繞“擦鞋匠理論”而展開情節的,即當華爾街上的擦鞋匠都開始炒股票時可能是一種危險的訊號。據說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父親就是在聽完一個擦鞋匠對股市侃侃而談後拋光股票,從而躲過1929年的那場股災。其實類似的說法在中國也是屢見不鮮,例如“連賣菜的老太都炒股了,股市就危險了”的說法早已成為現實中一些人自以為聰明的“經驗之談”。

而那些無論是從擦鞋匠還是賣菜老太的入市行為中來判斷趨勢的投資者,往往忽視了這樣一個最基本的時間和空間概念:人們因為股市賺錢效應而不斷進入股市,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長期過程,而股市出現實質性逆轉是一個瞬間,僅從一個瞬間的歷史截圖去研判趨勢、總結規律是荒唐的,這正如地震前動物會出現不吃食物和不歸家等異常現象,但是僅根據家裡的貓狗不吃食或者好幾天沒回家走失了,就能得出將要地震的結論嗎?可見,如果作為結果出現後的現象之一描述,“擦鞋匠理論”是值得重視的,若把它看作一種存在必然關聯的因果判斷,“擦鞋匠理論”自然跳不出“有數千次失敗而只有最後一次成功”的尷尬。

實際上,對於這種現象探究最詳盡的莫過於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的“雞尾酒會理論”。不過最關鍵也往往最容易被忽略不提的是,林奇經常提醒人們對“雞尾酒會理論”不要盲目迷信,因為這不屬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

可見,以上這些理論和故事中唯一蘊藏不變的股市真諦是:股市中那些經常和群體心理相悖的人,有時更容易摸準市場的脈搏。或許可以這樣理解,當整個市場都在嘲笑擦鞋匠和賣菜老太時,很可能就是擦鞋匠和賣菜老太們的行為獲得市場獎賞的時候。對於這種現象,從毛澤東思想的角度來進行糾正就是要“反對經驗主義、反對教條主義、反對本本主義”,用《老子·道德經》來解釋則是“道可道,非常道”,而按照通俗的說法就是“順勢而為,逆向思維”。

第四節 我中籤了——打新股

在股民中間流行這樣一個說法:打新股永遠不虧的!我國A股市場歷來逢新必炒成風。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投資新股就能賺錢嗎

新股真的能賺錢嗎?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解答這個問題以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歷史。逢新必炒,這是A股多年來的規律。據統計,近80%的個股在上市首日漲幅超過了100%,漲幅達500%的股票也不是個例,如拓邦電子、宏大經編;漲幅低的也不下30%。在這種現象面前我們不得不問為什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股價如此飛漲呢?回答是利益驅動。在這樣飛漲的股價下,散戶賺錢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特別是在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以後,市場化定價機制使新股發行定價與二級市場價格進一步接軌,首日買入新股的風險進一步加大。

儘管光大證券8月18日上市首日的漲幅不到30%,創下2009年IPO重啟以來新股上市首日漲幅的新低,但上市第二日即封在跌停價,而且當日最高價只有26。94元,低於18日上市首日的最低價27。29元,這意味著上市首日買入者全部虧損,如果“不幸”買在上市首日的最高點30。88元,短短兩天時間,虧損幅度已達20。1%;即使以上市首日最低價買入,虧損也達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