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行情分析專家的建議做出反應,認為38美元肯定是超值的頂峰,於是將手中所持有的華納公司股票悉數丟擲。然而,華納公司股票價格一路攀升,最後竟漲到了180美元以上。即使後來在股市暴跌中也維持了不錯水準。
對此,林奇懊悔不已,他開始再也不相信這些高談闊論的股市評論專家了。林奇十分欣賞沃倫·巴菲特的觀點:“對我來說,股市是根本不存在的。要說其存在,那也只是讓某些人出醜的地方。”他開始不再相信專家、理論、數學分析。
經過了漲落、失敗的林奇更加成熟了,與別人注重進出場的時機不同,他覺得何時買進、何時丟擲沒有什麼用處,只有投資人在正確的時機選對好的股票,即使是市場行情不好,也要耐心等待,然後在走勢翻多的時候,才能獲得很高的投資回報率,這就是一個真正的投資者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投機。
在林奇的投資組合中,他最偏愛兩種型別的股票:一類是中小型的成長股股票。另一類股票是業務簡單的公司的股票。就靠著這種有名的投資方式,林奇成為華爾街股市的超級大贏家。在他所投資的領域中,包括克萊斯勒汽車、聯邦快遞等等。彼得·林奇都能在對的地方找到他在市場裡的最愛,他對營運地點就在他周遭的公司,特別有偏好。
Tips:林奇選股品味:1。傻名字2。乏味3。令人厭煩4。有庇護的獨立子公司5。乏人關注的潛力股6。充滿謠言的公司7。大家不想關注的行業8。增長處於零的行業9。具保護壁壘的企業10。消耗性大的消費品11。直接受惠高技術的客戶12。連其僱員也購買的股票13。會回購自己股份的公司。令林奇退避三舍的公司:1。當炒股2。其龍頭企業二世3。不務正業的公司4。突然人氣急升的股票5。欠缺議價力的供應商6。名字古怪的公司。
◆功成身退
1990年,林奇管理麥哲倫基金已經13年了,就在這短短的13年,彼得·林奇悄無聲息的創造了一個奇蹟和神話!麥哲倫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由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基金經理人超過100萬人,成為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最大的基金。對於很多人而言,彼得·林奇是一個沒有“週末焦慮症”的“死多頭”,股市調整對他而言只意味著廉價建倉的機會到了,他都不太像一個股市中人,因為他的心態是如此的平和,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1991年,就在他最顛峰的時刻,林奇卻選擇退休,離開共同基金的圈子。彼得·林奇非常理智地發表了自己的離去演說:“這是我希望能夠避免的結局……儘管我樂於從事這份工作,但是我同時也失去了呆在家裡,看著孩子們成長的機會。孩子們長的真快,一週一個樣。幾乎每個週末都需要她們向我自我介紹,我才能認出她們來……我為孩子們做了成長記錄簿,結果積了一大堆有紀念意義的記錄,卻沒時間剪貼。”
這就是彼得·林奇離開的理由,沒有一點的做作和矯情。和其他偉大的投資人和交易商一樣,彼得·林奇帶著賺來的錢,乾乾脆脆的離了場。
現在,這個曾經的“股市傳奇”就像任何一個平常的父親一樣,在家教導自己的小女兒,同時他也沒有閒著,正積極地投入波士頓地區的天主教學校體制,到處募集資金,讓清寒子弟也能接受私立學校的教育。
彼得·林奇的雞尾酒會理論
彼得·林奇的“雞尾酒會”理論在他的《戰勝華爾街》中第一次被提出。這一理論是多年來林奇在家裡舉辦雞尾酒會,聽離他最近的10個人談論股票時總結出來的。
“在市場經過一段時間下跌之後,沒有人期盼它能再次上漲時,人們都不談論股市了。如果這時有人過來問我該怎樣謀生,我會回答‘試試買點基金’。他們聽完後會很有禮貌地點點頭就走了。即使不走,他們也會很快把話題轉到即將進行的大選,或者天氣情況之類,很快他們就會同旁邊的一位牙醫談起有關治療牙斑問題。”
當10個人寧願與牙醫談論有關治療牙斑的問題,而不願意與一位基金經理談論股市的時候,在林奇看來,股市極有可能出現轉機了。
當股市已經開始反彈上漲15%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注意。林奇依然會告訴大家去買點基金。但新到的客人只會在去和牙醫談話之前,在林奇的身邊多逗留一點時間,只是為了和他談論一下股市有多大風險。這時人們談得更多的依然是治療牙斑而不是股市。
“到了第三個階段,股市已經上升了30%,一大群興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