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舉行選舉總統會,現在廣州的舊國會議員才兩百多人,還不夠原眾議院人數的一半,且實行記名投票,豈不是自毀法律?和北方毀法,又有何本質不同?一旦廣東成立正式政府,南北之間將再次陷入戰爭之中。什麼地方自治,什麼建設模範省,統統變成鏡花水月。
孫文則批評陳炯明的“保境息民”,實懷有私心,是想關起門來做山大王。雙方圍繞總統問題,互相扯皮,齟齬叢生,最終以陳炯明讓步告一段落。
1921年4月7日,兩百多名議員召開非常國會,表決透過了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只規定了大總統的產生和許可權,卻無任期,也無規定政府的組織結構。一切政務、軍務、內閣任免,均由大總統“乾綱獨斷”。國會開會前,陳炯明曾詢問胡漢民,今天是否要選舉總統?胡漢民回答:“只是國會開談話會。”
但會議突然宣佈選舉總統,並採用記名投票方式。“各(議員)皆目瞪口呆,及至分派選票時,多有先行避席者,均被關閉議場,硬要寫選舉票”。 結果孫文得218票,陳炯明得三票,廢票一張。孫文當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
下午5時,胡漢民忽然打電話給陳炯明,作吃驚狀說:“想不到今日竟選出孫總裁為大總統,孫總裁也不知道有其事,如何是好?”
4月8日,粵軍將領舉行秘密會議,商量阻撓選舉總統的辦法。當天,由湖南首先發難,以省教育會、農會和工會名義,通電反對廣州選舉總統;4月10日,湘軍將領通電指責選舉為非法行為,敦促孫文嚴辭拒絕。13日,湖南省議會也通電反對。在廣東省政府中,持異議者也大有人在。
在一片反對聲中,孫文毫不動搖。他沉著地回答:“此次軍政府回粵,其責任固在繼續護法,但予觀察現在大勢,護法斷斷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這是孫文第一次公開對“護法”這面旗幟提出懷疑。
為了換取陳炯明的支援,孫文表示願意支援聯省自治。他在一次政務會議上,提出了組織聯省自治政府的議案,並獲得透過,會後分電湘、滇、贛、川各省,承認聯省自治“實為目前救國切要之圖”。 孫文的就職宣言,也寫得義正辭嚴,具有相當強的說服力:“今欲解決中央與地方永久之糾紛,惟有使各省人民完成自治,自訂省憲法,自選省長。中央分權於各省,各省份權於各縣。”
後來的史家恆稱孫文並非贊成聯省自治,而是以縣自治對抗聯省自治。然孫文就職後不久,國民黨的一批高層領導——吳敬恆、汪精衛、王伯群、居正、覃振、張繼——即發表聯銜通電,解釋孫文的主張,明確指出:“近聞各省頗有聯省自治之議,各省有鑑於中央集權之弊,為此對症發藥,挽回危局,意甚善也……我西南扶持正義,亦既有年,尤當本民治之精神,為有系統之聯合。行遠自邇,則變亂紛爭之局,不難速定,即始之懷疑於聯省自治之議者,亦當廢然思返矣。”
←虹←橋←書←吧←。
第33節:大國的迷失(33)
孫文不贊成聯治是真的,但他一再表態支援聯治也是真的。陳炯明並沒有被孫文的表態打動。在利用合法與非法問題阻止孫文失效之後,陳炯明直截了當地建議,孫文最好暫不就職,即便就職,也可以大總統名義赴歐美各國作政治活動,不必留在國內。孫文費盡周折才當上總統,就是為了要在國內革命,怎麼可能“流放”海外?他向陳炯明保證,一旦當選總統,立即出師北伐,即使失敗了,也不返回廣東,廣東就完全交給陳炯明。
5月5日,孫文終於排除一切阻礙,在驚濤駭浪之間,就任非常大總統。從此,不僅孫、陳之間的短暫蜜月宣告結束,而且南北之間也驟起戰雲。陳炯明與孫文分道揚鑣。孫、陳分裂的癥結,在於對民國政制建設的取向不同,非“革命”與“反革命”之爭,乃兩種政制模式之爭。孫文當選總統和西征、北伐,實為一件事情的三個環節,互相緊緊相連。
6月,孫文任命陳炯明為援桂軍總司令,葉舉為前敵總指揮,開始第二次粵桂戰爭。雖然陳炯明不願意打,但有確鑿證據表明,陸榮廷已經集結了大軍,準備反攻廣東。這對陳炯明的自治計劃是一大威脅。
6月8日,陳炯明下達對桂總攻擊令。粵軍挾著回粵驅桂之役的餘勇,士氣高昂,威無復加,掃蕩廣西全境,竟勢如破竹。士氣低落的桂軍望風而逃。7月8日,陸榮廷等人倉皇逃入越南。8月初,粵軍進駐南寧。兩廣傳檄而定。陳炯明主張“桂人治桂”,軍民分治,乃推舉廣西籍的工學博士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