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隨著中國新型工業化水平的深入,對投資需求將長期保持高速增長。
首先,中國產業結構還存在很大的升級空間。如美國的第三產業在GDP中佔70%以上,英、法、德、日等國均在60%以上,而我國只有33%左右。即使考慮統計方面的誤差,我國與這些發達國家的產業差距至少也在20—30個百分點,產業調整的空間十分廣闊,投資需求將保持長期增長。
其次,在今後20至30年中,中國將仍然維持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吸引世界製造業不斷向中國轉移。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億農村剩餘勞動力需要向城市產業部門轉移,這將使我國具有長期保持較低勞動力成本的優勢,而巨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作為後備勞動大軍將抑制工資水平的明顯上升。因此,世界製造業向中國的產業轉移持續時間,將比其他地區要長得多。
第三、我國居民儲蓄額快速增長,為投資增長儲備了巨大的資金來源。據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資料,到2003年1月末,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億元,同比增長20%,增幅是1998年以來最高的。
自90年代以來,我國居民的儲蓄意願十分強烈。我國儲蓄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是世界儲蓄率最高的國家。
從消費需求角度來說,居民強烈的儲蓄意願抑制了消費支出,影響了經濟增長。但從資金供應角度看,為國債和企業債券的發行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第四、中國自1997年以來實行了擴大內需方針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經過數年努力,擴大內需政策對國內需求的引導、培育逐步見效,累積政策效應開始明顯釋放,為未來幾年內經濟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調查顯示,國債投資專案的建設不僅拉動了直接用於工程建設的建材裝置需求,其拉動的需求產業鏈比預想的更長,對促進社會投資有明顯積極作用。
固定資產投資的大幅增長帶動了投資類產品生產快速增長。投資領域由政府投資拉動為主開始向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新階段轉變,出現了居民購房熱潮與房地產投資、居民購買家用汽車與汽車工業投資、民營企業出口高增長與企業裝置更新、外資企業出口高增長與外商直接投資高增長等多方面的需求與投資之間的良性迴圈。
(3)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將長期保持穩定增長勢頭。
中國長期穩定的高速經濟增長前景和巨大的消費市場,是吸引外資持續流入的保證。外商直接投資,無論對提升我國經濟增長態勢,還是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都是長期有利因素。
近年來,我國利用外資持續高速增長。2001年,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比上年猛跌51%的情況下,我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卻達到468億美元,增長15%。2002年,中國吸引外資超過500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資流入國。至於2003年,根據英國經濟界人士的預測,2003年中國吸引海外直接投資將超越2002年,再創紀錄,達574億美元。
在新一輪全球產業轉移浪潮中,製造業正向我國轉移,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大大加快了這種轉移。我國穩定的國內政治經濟環境、豐富廉價的人力資源和廣闊的國內市場等,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在吸收外資大型製造業企業方面具有很多獨特優勢。世界上最主要的機械汽車、電子產品、電信裝置、石油化工等製造商,已將其生產網路擴充套件至我國。
我國加入WTO之後,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我國作為其市場銷售、原料採購、價格制定乃至新品研發、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基地,使得我國製造業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我國已經連續8年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2002年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接受外資最多的國家。這一趨勢還將進一步繼續下去。
(4)政府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將繼續發揮引導作用,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
和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政府債務是相當低的。2002年,中國的政府國債佔GDP比重不過16%,16%在世界上幾乎是最低的。根據《馬斯特里赫條約》規定,歐盟國家加入歐元區的標準是政府債務佔GDP比重不超過60%。即使現在,義大利的政府債務佔GDP仍然達90%。日本是140%。
(5)我國對外貿易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在1998年—2002年期間,我國外貿從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