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佛經上的內容沉思不語。
他這段時間看梵能的那捲金剛山經畫,學習的精氣神合一之術,進境緩慢。楊紀一直有種感覺,他距離學會這種法門其實並不遠,只差薄薄的一層而已。
就像梵能說的,精氣神合一之術不是武功,也和武功不同。它不存在循序漸進的說法,會的人根本不用花時間,看一遍就會,聽一遍就會,比如梵能自己。
而不會的人,怎麼都不會。你怎麼跟他解釋他也學不會。隔行如隔山,看似隔了一點點,但怎麼也學不會。
楊紀現在就處在這種狀態之中。看似每天都有進步,但真要按照這種進度,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學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楊紀擱筆仰頭,喃喃自語。
這段話是這頁佛經的主旨,也是佛陀點化弟子須菩提的重點,告訴他怎麼生出清淨心的。
楊紀可以感覺到這段經文前面應該還有一段重要的內容。只是缺了那一塊,也就無從揣度。
佛陀是超越神祗的存在,他點化的東西絕非尋常。
楊紀每次讀到這裡,總是有感而發,有一種彷彿什麼東西要從心裡萌發而出的感覺,但感覺總是差了一點。
“不住色生心,色指的是外界看到的一切。山是色,水是色,人是色,星也是色,眼睛看到一切都是色。不住色生心,指的自然是不為外物所動,不為外物而發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裡的聲、香、味、觸、法指的自然是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但是居然連法也是包括在裡面。”
楊紀心中暗暗道。法指的是佛法、道法、術法,當然也包括武功以及所有的一切。武道中人是不可能摒棄武功的。
甚至就連精氣神合一的法門也是一種法。
這段佛陀在無數個紀元前的講話,居然是讓人摒棄一切的一切,所有能想到的東西,所有想不到的東西,一概摒棄。
以這種方式來生髮佛陀口中的“清淨心”。(天上掉餡餅的好活動,炫酷手機等你拿!關注起~點/中文網公眾號(微信新增朋友…新增公眾號…輸入ddxiaoshuo即可),馬上參加!人人有獎,現在立刻關注ddxiaoshuo微信公眾號!)(未完待續……)
第三百一十二章 頓悟
PS:看《帝御山河》背後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小說的更多建議,關注起點中文網公眾號(微信新增朋友…新增公眾號…輸入ddxiaoshuo即可),悄悄告訴我吧!
清淨心毫無疑問應該是一種佛道的法門,但是什麼又是清淨心?
楊紀心中此起伏彼。他不是佛道中人,對這個東西不瞭解。但是有一個人應該是知道的。
“和尚,什麼是清淨心?”
楊紀突然道,隔著一堵牆,頭也沒回。
沙沙的謄寫聲戛然而止,經室內一片寂靜,梵能似乎在沉思怎麼回答楊紀。
“清淨心是精氣神合一嗎?”
楊紀突然脫口道。
“不是,清淨心比精氣神合一更高階。”
梵能想也不想道。
“嗡!”
梵能的聲音一落,楊紀心中猛然一震。剎那間,彷彿有無數的光影、畫面從腦海中掠過。
這一剎那,最後一層屏障有如銀瓶破裂,終於開啟了。
清淨心和精氣神合一類似,但卻比精氣神合一法更加高階。那是佛陀教給弟子的法門。
楊紀明白這一點,心中迎刃而解。
“我明白了。”
楊紀喃喃自語,心中豁然開朗。精神的法門有數個層次,連普通人都能達到的,就是專注。專注的看一本書,專注的吟一首詩,專注的抄一鍋菜。
在結實梵能之前,楊紀一直了解到的,就是這個層次。
第二個精神層次叫做精氣神合一。
精氣神合一不是專注,但卻比專注更加的高階。因為他不止是看,而且不將自己的精氣神貫注到了筆下,有如梵能一般。字字千鈞,沉重無比。
楊紀這樣的武者,居然也拿不起他抄的一頁經帖。
要想達到精氣神合一,就要把精氣神合到一塊。楊紀理解起來,就是要把三個分散在不同地方的東西,放到一起。融合在一起。
梵能的心思很單純,所以他能很輕易的做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太多,雜念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