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自己之所以會出現在這裡,恐怕並不像是自己最初想像的那麼簡單。
回想起來,自己當時處於迷亂之中,連方向都變不清了。如何能於莽莽群山中,這麼好的就找到這一座寺廟?
要知道當初只要方向出了一點偏差,自己就會離得十萬八千里。甚至跑到一個自己完全預想不到的地方。
而且寺廟周圍群山莽莽,那麼大的區域,為什麼恰恰就出現在這裡呢?
仔細回想,冥冥之中一根絲絃,把自己從遙遠的平川城,一直牽引到了這寺隱蔽的寺廟之中。
“是眉心小石中的那捲佛道經畫嗎?”
楊紀心中暗暗道,他想來想去,只能想到眉心中的那捲佛道經畫。
嗡,意念一動,楊紀下意識的就溝通到了腦海中的眉心小石。只見眉心正中,一層層無形的光罩中央,那捲半寸不到經畫深深的捲起,一動不動。
楊紀已經觀察到過它好幾次了。這卷神秘的經畫一直在眉心處一動不動,就好像處在另一個平行世界中一樣,對楊紀的召喚根本毫無反應。
雖然如此,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這卷經畫絕對是佛道中人。
梵能一直說自己和佛道有緣。在楊紀看來,如果真說自己和佛道有什麼緣份的話,也就只有這卷經畫了。
“當初楊二牛曾經說過,這是天上隕石所化。我也去那裡看過,確實是隕石墜落的痕跡。但是一顆隕石為什麼和佛道的力量扯上關係?”
楊紀腦海中此起彼伏,疑惑不已。他身負儒道和佛道的力量,和兩脈實在是牽扯不清。
楊紀苦思不得,搖了搖頭,拿起旁邊的一頁金燦燦佛經看了起來。這段時間,他修煉精氣神合一的方法,已經有所成就,勉強可以拿得起這些佛經,但是依舊沉重無比。
梵能一直對他說,精氣神合一的方法其實簡單無比,就是把精、氣、神合到一塊就行了。楊紀是個聰明人,天賦極高,不知道為什麼一直都學不會。
楊紀對此只能是苦笑。
飽漢不知餓漢飢,梵能這種自小寺中長大,無所掛礙,無所苛求,心思單純的人是不可能明白其他人的煩惱的。
對於梵能來說,可能是天生神通,不學而會,比喝水也難不了許多。但對於其他人。包括楊紀來說,這實在不是一個簡單的活。
經頁上寫的是梵文,楊紀學習也有一時間了,上面的梵文也勉強看得懂。這是《金剛經》,按照梵能的說法,是一切經法的根本。也是他這裡品級最高的佛經。
只不過可惜,末法時代,佛道經典大部分遺失,梵能這裡的經書大部分都是這樣,包括這卷《金剛經》。
不過儘管如此,楊紀依舊能感覺到這本經書的博大精深。
楊紀摒氣凝神,目光專注的看著這卷金光燦燦的《金剛經》經頁。這是金剛經的一部分,上面說的是佛陀和須菩提之間的說法。
須菩提楊紀問過梵能,這應該是佛道昌盛時代。佛陀的弟子。而且還是極有名望的。
經書上,佛陀問須菩提,提到一段關於莊嚴佛土的話。
佛陀問:
“須菩提,於意雲,菩薩莊嚴佛土不?”
須菩提回答: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是非莊嚴,是名莊嚴。”
佛陀點頭: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這裡又提到了一段須彌山王。
須菩提回答:
“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這段話簡單的說,就是佛陀問須菩提莊嚴佛土莊不莊來在?須菩提回答。莊嚴佛土只叫做莊嚴,並不是真的莊嚴。
佛陀以這個為引子,提及關於清淨心的問題。最後又問了一段關於須彌山王的話。
楊紀看得出來,佛陀是以莊嚴佛土的例子來點撥自己的弟子須菩提。後來須菩提果然領悟,說到佛陀提到須彌山王的身大。並不是真的指身體,而只是名叫身體而已。
這一段話,師父教徒弟子沒有什麼看頭。楊紀注意到的是中間的一段話,這簡簡單單的一段話、一頁經書,楊紀這段時間已經看了七八十多遍了。
每次看感覺都不一樣,都有新的感受。
四周一片寂靜,楊紀皺著眉頭,右手兩根手指揉著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