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面軍順利的攻佔南京,冰雪又封住西伯利亞的交通,蘇聯軍隊並未出現集結的威脅,這樣日本的第2軍才解除預備隊的待命狀態,因此西尾壽造積極要求允許第2軍進攻山東半島。大本營看到華中作戰目標已經接近達成,蘇聯軍隊又沒有集結的活動,於是允許寺內壽一派遣華北方面軍,渡過黃河進攻山東。

面對日本華北方面軍的積極求戰,加之國民政府的不妥協,日軍大本營改變了原計劃。在比較分散的幾個地點進行試驗後,日本人選中了徐州,他們認為在這裡集結了30萬中國精銳部隊,只要從南北兩個方向像一把巨大的鉗子一樣,在隴海鐵路線上收攏,就可以把中國軍隊的這支力量聚而殲之,從而給中國軍隊“致命一擊,使其永遠不可復原”。於是,3月初,日本人決定放棄次要戰線的軍事行動,集中兵力奪取徐州。他們要把南北兩條戰線連成一片,包圍和消滅中國軍隊的精華,把從山海關到杭州的整個海岸線都置於他們的統治之下,建立一個“全中國”的傀儡政府,控制通向漢口道路的戰略要地。

具體部署為:在津浦路南段,第9師團部署於蕪湖附近,以主力對長江上游警戒,以一部由蕪湖渡江,經裕溪口循淮南鐵路北進。日軍第3師團以主力沿津浦路北進至張八嶺附近停止。另以其一部由鎮江渡江經揚州向蘇北進犯。

在津浦路北段,日軍第10師團磯谷廉介所部南下,攻佔濟南、泰安、兗州等各要點。日軍瀨谷支隊以三個步兵聯隊及騎、炮、工兵等聯隊和坦克隊為前導,向鄒縣地區挺進。另日軍第5師團板垣徵四郎所部,在青島登陸,向膠濟路進擊,由臺(臺兒莊)濰(濰縣)公路南犯進攻徐州。

持久消耗戰略

1921年,美國主持召開華盛頓會議,與英國商討維持遠東局勢。

國民政府早在1937年8月7日的最高國防會議上,就曾正式制定了“採取持久消耗戰略”的方針。8月18日,蔣介石在《告抗戰全軍將士書》中公開這一戰略方針。他說:“倭寇要求速戰速決,我們就要求持久戰、消耗戰。”以後又多次重申“要以持久戰、消耗戰打破敵人速戰速決之企圖”。蔣介石首次闡發了“持久”和“消耗”是中國抗戰的基本戰略方針;是中國戰勝日本的方法之一。

8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發出了戰爭指導方案和作戰指導計劃。戰爭指導方案指出:“為求我中華民族之永久生存;及國家主權領土之完整;對於侵犯我主權領土;與企圖毀滅我民族生存之敵國倭寇;決以武力解決之。”作戰指導計劃要求:“國軍部隊之運用;以達成‘持久戰’為作戰指導之基本主旨;各戰區應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計劃;以完成任務。”

這一計劃雖然對貫徹持久戰主旨的部署和指導缺乏周密的考慮和相應的計劃;但畢竟是已考慮到在敵強我弱;既要阻止日軍的強大攻勢;消耗其主力;又要保持中國軍隊主力的情況下制定的,比較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與過去的作戰計劃相比;無疑是前進了一大步。但從實際落實情況看,由於國民政府最高軍事當局對中日戰爭的嚴重局勢估計不足,缺乏長期作戰的思想基礎和持久抗戰的充分準備,又認為依賴國際干涉可以儘快結束戰爭,所以從“七。七”抗戰開始至南京失守期間,國民政府軍隊實際上是以陣地戰消耗敵人,在戰役上爭取持久戰,而在戰略上則是幻想迅速結束戰爭。抗戰開始以來的許多重要戰役都是陣地防禦作戰。

1937年年底,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最危險也是最關鍵的時刻。在華北與華東兩個方向,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苦苦支撐了5個多月的全面抗戰,打破了日本侵略者妄圖3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企圖。同時,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中國北起內蒙的包頭,包括太原、北平、天津、濟南、青島,南到上海、南京、杭州等重鎮,被日軍所佔領。中國政府主要的工業基地與對外經貿的口岸,都被日軍攻佔,中國主要的財政收入關稅與鹽稅,失去了主要的來源。在軍事方面,大部分擁有較為現代化裝備的中央軍以及地方精銳部隊,也都受到嚴重的耗損,需要進行整補。

對於中國抗日戰爭的前途,國際社會普遍比較悲觀。熟悉中國軍事最高機密與內情的德國軍事顧問福爾肯豪森,在1937年12月30日,對德國大使陶德曼表示,即使中國軍隊裝備能夠得到補充,中國只能勉強支援6個月,他建議蔣介石應該接受日本的和談條件。而陶德曼大使對中國戰力的估計,比福爾肯豪森還要悲觀。美國的情報估計認為,中國的後勤支援,最多隻有4個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