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前蘇聯有一首衛國戰爭時期的歌曲叫《神聖的戰爭》,每當我指揮這首歌曲,總會感覺驟然有一股寒氣襲來,它是3/4拍的,非常簡單的幾個音符,卻有不少休止符,樂隊伴奏也極其簡單,甚至只有簡單的和聲和節奏,但發出的音響和所表達的感情卻令人震撼,多少衛國戰爭的勇士在這首歌的感召下,燃燒著愛國的熱情,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面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德國法西斯視死如歸,為國捐軀。

作為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音樂能夠做到很多單靠人類語言難以做到的事情,不僅西方的宗教要靠音樂來營造一種莊嚴、肅穆、威嚴而神聖的高高在上的氣氛,就是各國搞巫術的人也是又唱又跳漸入佳境,來表明他們能夠與神靈溝通以驅鬼降魔,祈求神靈保佑。音樂在各國的宗教中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她不僅透過音樂的功能來營造氣氛,加大宣傳力度、鞏固神權的至高無上的地位,震懾住人的心靈,在文藝復興後,近代的宗教音樂更用一些精美的和聲,通俗上口又不失高雅的曲調,來營造出一個聖潔美好的樂土,吸引你主動去追求。不能想像如果宗教中沒有音樂會是個什麼樣子。

音樂的作用也被中國古代統治者器重。早在公元前11世紀西周時期,正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統治者已經知道利用音樂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們利用音樂的不同形式來劃分社會的等級制度,把它作為與制定法典一樣重要的事情來對待。所謂“制禮作樂”中的樂就是“雅樂”,這是最典型的嚴肅音樂,它應用於祭天地、神靈、先祖等場合,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另外,宮廷中的禮儀、宗廟上的大典都離不開雅樂。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樂曲,這是有嚴格規定的。《雅樂》之所以被稱之為真正的嚴肅音樂,主要是因為它具有教育功能。由於用它來配合主流社會的道德倫理,它的曲調追求平和中庸,莊嚴肅穆。為了適合在一些儀式等大場面中長時間演奏,所以甚至顯得呆滯而冗長,它強調的是一種教化作用而不是引人入勝的藝術性,這與西方中世紀的宗教音樂有相似之處。裝腔作勢地把自己神化起來,這樣的嚴肅音樂與人民大眾有一條永遠難以逾越的鴻溝。

發展至今,音樂的題材可以說包羅永珍。人們用豐富的音樂語言來解釋這個世界以及人們的情感,大至宇宙,小至燕雀,內容無所不及:和平,環保,社會;愛與恨,風與雷……音樂的創作者們透過音樂語言表達他們對世界、對社會、對人類、對自然的理解,以尋求共鳴。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可以透過音樂來寄託情感,表達愛憎,抒發或宣洩情緒,還可以有效地調劑生活。正如體育、繪畫、舞蹈等藝術一樣,音樂是一種世界共通的語言,也許人們種族、國家不同,語言、風俗不通,價值取向、見解各異,但動人的音樂,卻能夠引起他們心靈的共鳴,喚起相同的感動,從而在精神的溝通和交流中傳遞友誼、互致善意,為我們的生活平添了多少韻味和色彩!

音樂滋潤人生(1)

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童年往事常常令人回味一生。我常記起我的童年。小時候,也就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很多學生參加學校的合唱隊,演唱《讓我們蕩起雙槳》、《小鳥在前面帶路》、《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穿過綠色的大森林》等歌曲。那時候的合唱很簡單,都是齊唱,最多是二聲部輪唱,伴奏也很簡陋,只有少數學校有鋼琴,大多是用風琴或32貝司的手風琴伴奏。儘管形式簡單,條件也很有限,但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卻是無窮無盡的。一閉眼,美好的情景歷歷在目,恍如昨日,一絲甜蜜湧上心頭。美國著名鋼琴家霍洛維茨晚年時與老友相約,與包括前總統里根夫婦在內的一些老朋友聚會,當他彈罷浪漫派作曲家舒曼的《童年情景》中的第七曲《夢幻》後,在座的老人們都激動不已,微笑的面孔上掛滿了幸福的淚水。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有一次,我去南方講學,遇到一位中央音樂學院的同學,她說有一次偶然看到了我們兒時參加拍攝的電影《花兒朵朵》,大家在一起唱歌的鏡頭竟然使她浮想聯翩,夜不能寐,直至東方發白。

我的童年是在哈爾濱度過的。哈爾濱是一個受外來文化影響很深的城市,特別是俄羅斯和歐洲的文化。城市的音樂氛圍濃厚,民族音樂也很流行。從小我就看到同院的大人孩子很多都能演奏樂器,我的姥爺和舅舅也不例外。在諸多樂器中,最吸引我的是竹笛,以至長大後,我對那種清脆、嘹亮的音色情有獨鍾。記得那時對一位十幾歲的小哥哥印象特別深刻,他能演奏《小放牛》和《歌唱二小放牛郎》,令我羨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