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為四十五尺(14。08公尺),由於望竿上必須支撐觀測室,所以必須用上直徑八寸下直徑一尺二寸(0。38公尺)的木料,若取材困難時也可以用多木接合的方式達到此一強度,和前面所提到的望樓一樣,望樓車的固定方式也是由繩索固定於地面,所不同的是,因為高度的不同,望樓車所採用的固定繩較望樓少但一樣是三層,繩索的長度也短的多,分別是七十尺(21。91公尺)、五十尺(15。65公尺)和四十尺(12。52公尺)

巢車

巢車的功能雖與望樓車相近,但車制有些不同,巢車的車座是採用八輪車座,而且是以雙竿作為支撐機制的,竿的高度則視城池的高度而定一般而言,唐宋的城牆約五丈(15。65公尺),因之要偵察城內必須高過此數在雙竿的頂上設定一個轆轤,以便將觀測用的吊艙舉起,因為舉起吊艙需要很大的力道,所以和其他的觀測車不同,他是以生牛皮為材質,可以防禦敵人的矢炮攻擊

拒馬鎗

由於攻堅作業時,騎兵部隊很難助攻,但守方隨時有可能以騎兵迅速衝出城,快速消滅攻城部隊,因之,防範城內騎兵的突襲只能仰賴一些障礙物,而拒馬鎗就是其中一種,利用一支較粗的軸木,將鎗穿插其中,以防止馬的衝擊

二、守城

1、城防體系

城池的構築在中國歷史上是淵遠流長的周人以城立國,武裝殖民,統一了中國東周時代列國相互交徵,攻城往往成為戰爭的關鍵時刻,田單復國的故事就是發生在攻城的情節裡,討論到攻守城技術最早的文獻《墨子》也出現在此一時代

現今所儲存的古城以魏晉以後者較能反映城的規制,尤其以鄴城、洛陽和匈奴王赫連勃勃於西元413年所興建的統萬城,已經可以略窺城防系統的演進尤其統萬城雖為匈奴人所建,已可以見到墩臺、馬面、甕城等設計的雛形唐代的城制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在杜佑所著《通典》中,也特別列有〈守拒法〉一章,敘述了城牆、城壕、弩臺、羊馬牆等設施

宋代的城制總和了歷代的經驗,將城池的防禦系統發展成由城牆、城門、甕城、馬面、鐘樓、鼓樓、望樓、弩臺、敵樓等機制所構成的複雜體系且由於宋代外患頻仍,面對敵人強大的騎兵,野戰時常無法致勝,戰爭往往因而發展為曠日持久的城池攻防戰,如北宋末年的汴京、南宋時的德安和襄陽城的攻防戰都長達數月之久,更刺激了宋人對於城防的重視除了《武經總要》這樣大部頭的軍事百科全書有《守城》和《攻城》的專章外,也出現了記錄守城戰術和經驗的專書:如陳規等所著《守城錄》和趙萬年的《襄陽守城錄》知識分子也在筆記中提到一些經驗,此外士人也極為重視和城防相關的知識如沉括在《夢溪筆談.官政門》即曾提及有關馬面的資料

一般而言,宋代城牆的高度約在11公尺左右城門外要構築甕城,一般是半圓形或方形的,厚度和城牆一樣,在兩側設有門城外距離三十步(46。95公尺)的地方則掘壕溝,以吊橋交通往來靠近壕溝的內側則在距離城牆十步(15。65公尺)的地方築羊馬城,羊馬城高一丈至八尺(3。13-2。50公尺)之間,羊馬城的城門要和甕城的城門方向錯開羊馬城的女牆的高度為五尺(1。57公尺)

城上都置有女牆,城上每十步(15。65公尺)就設有一個敵棚(樓),馬面上也有四面設定有弩臺,弩臺的面積為寬一丈六尺(5公尺),長三步(4。67公尺),可以安置大型的床弩沉括在《夢溪筆談.官政門》中曾強調馬面的作用:「予曾親見攻城,若馬面長則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則矢石相及,敵人至城下則四面矢石臨之」

《武經總要》一書曾歸結了守城五項的失敗原因來提醒守城者:一是壯大寡小弱眾;二是城大而人少;三是糧寡而人眾;四是蓄貨積於外;五是豪強不用命如果再加上外水高而城內低,土脈疏而池隍淺,守具未足,薪水不供,雖有高城也要棄守如果要確保城守,則要符合五全的條件,一是修城隍,二是器械具;三是人少而粟多;四是上下相親;五是嚴刑賞重如果再加上大山之下,大河之上高而不旱,水用足的先天條件,則符合兵法上所說:「城有不可攻」的優越守勢

靖康年間金人攻克汴京,燒殺擄掠,給予北宋計程車大夫很大的打擊,開始深切反省失敗原因並研究守禦之道紹興十年(1140),陳規在讀完夏少曾所著《靖康朝野僉言》之文後,深感「痛心疾首」遂撰寫《靖康朝野僉言後序》一文檢討守禦之道,並將其守禦德安成功的經驗,再撰寫了《守城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