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沒有一個人接受他善意的提議。
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艦出海可是件大事。但當杜立特爾的飛行員和水手們作為特遣部隊乘坐“大黃蜂”號航母從金門大橋下駛向東京時,他們還只是知道自己將前往“美國以外的”某個地方。這艘軍艦安全地駛入了太平洋,這時船上的喇叭響了起來:“本支特遣部隊的攻擊目標是東京。我們將要去轟炸日本,我們將盡可能地接近敵人。這次讓日本人也嚐嚐我們的厲害,為珍珠港事件報仇。”
歡呼聲頓時響成一片。“他們在大喇叭裡發出了通知,我們聽到這一訊息就好像你在看一場橄欖球比賽時,有個人在最後一秒鐘攻入了一個球。”鮑勃·布林茹瓦記起當時的情景。“人們都像瘋了一樣。我和大家一樣高興得不得了。終於有人要為珍珠港事件報仇了。”邁克·麥克盧爾說。“我看到那些水手們就像小孩子一樣,興奮得跳來蹦去。”
那次任務的關鍵在於一種新想法的產生:將航空母艦和“米切爾”結合起來投入作戰。日本當時認為自己不會受到空中威脅,因為美國陸軍的陸基飛機無法從夏威夷或是中途島起飛到達日本。而且,如果美國海軍愚蠢到把航空母艦開到日本的有效攻擊射程以內的話,美國的軍事力量就會遭受嚴重損失。日本人怎麼也沒想到重型地面轟炸機還能從航母的甲板上起飛——當時,就連“大黃蜂”號航母上的人們對此也持懷疑態度。
其實,作戰計劃很簡單。將“大黃蜂”號航母開到距日本400至500英里處,16架“米切爾”將在下午起飛。轟炸機在日落時分向日本的幾座城市投下炸彈,這時,“大黃蜂”號航母要迅速駛回珍珠港。轟炸完畢,所有飛機將飛往中國(那些轟炸機太重,無法在“大黃蜂”號航母上降落),歸航無線電信標將會把這些飛機安全地引向中國衢州的機場,那裡不受日本人的控制。
之前,吉米和他計程車兵們還在想日本有關神風的傳說到底是真還是假的,而此時,“大黃蜂”號航母就即將創造歷史了。當時,烏雲籠罩著“大黃蜂”號航母,強勁的疾風吹向軍艦。甲板上的水手為了避免被狂風和海浪捲入海中不得不趴在甲板上。
1942年4月18日清晨,出現異常情況。美國人不知道日本人已經在離本土海岸650英里處部署了一支由50艘裝有無線電的漁船組成的船隊。這些漁船構成了日本的預警監視網路。兩艘日本船發現了美國艦隊,並透過無線電向東京發出了警報。
儘管這些漁船上載滿了平民及兒童,美軍還是奉命將它們擊沉。
“日本人知道我們在這兒了。”“大黃蜂”號航母的艦長向吉米彙報。到了開戰的時候了。
立即起飛。比規定的起飛時間提前了8小時,離預計的起飛地點也還差200英里,一項危險任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項自殺性任務了。吉米和他的小夥子們一旦遭到敵軍戰鬥機的猛烈反擊,便極有可能再也回不來了,這樣的結果可能性非常大。就算他們挺過了日本的防空炮火,備用燃料也不足以讓他們堅持開到情況同樣危急的中國機場。當羅斯·格雷寧意識到這一點時,“一個寒戰立刻竄上了我的脊揹我覺得當時那些開往日本的飛行員當中,沒人相信自己還能安全地飛回來。”“杜立特爾把我們全都叫到了甲板上,”塞斯·塞斯勒回憶說,“他對我們說:‘如果現在你們當中有誰不想去的話,只管告訴我好了。因為你們能活著回來的可能性很小。’可所有人眼都沒眨一下。”
“我在最初接受這個任務的時候就想到了活著的希望不大,”赫布·馬西亞說,“首先我覺得,如果日本已經預見我們將會去襲擊的話,如果他們已經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的話,如果我們在中午時分就去轟炸的話,那麼就會有許多敵軍戰鬥機和我們展開戰鬥。其次,就算我們完成了轟炸任務並且也成功逃脫了,但剩下的燃料也就僅夠我們開到中國海的中點,這樣的話我們就不得不將飛機迫降在日本控制的地區。因此我覺得惟一的可能性就是我們最終成為戰俘。”
除了距離因素以外,還有天氣因素。“‘大黃蜂’號的導航室裡傳來了日本和中國的最新天氣情況資訊,當中的壞訊息就更多了:美軍在開往本州的一路上都將迎著風速為每小時24海里的逆風飛行。”從他們起飛到抵達中國的整個過程中,都將是頂風飛行。
“現在請注意!現在請注意!”高音喇叭大聲喊道,“各位飛行員,請各就各位。”
所有飛行員聽到通知後立即衝過搖擺溼滑的甲板,在各自的飛機上準備就緒。“大黃蜂”號航母被30英尺高的